刘美彦 发表于 2011-12-7 20:32:43

公民运动蜂起 广东逾万驻村干部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多路赴粤东、西、北等地,试图描摹广东这一“调查研究”的生动样本。

  逾万驻村干部扎身基层

  扶贫“双到”战略提出是重视调查研究的结果,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关键在于发动广大干部深入基层、准确了解贫困地区情况

  广东轰轰烈烈的扶贫开发“双到”战略,被媒体形象地称为“围剿穷广东”。

  “全国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中央巡视组对两届广东省委反馈的意见都集中在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是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大的“心病”。据统计,广东目前仍有3409个贫困村。

  扶贫开发“双到”战略的提出,本身正是省领导重视调查研究的结果。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上任后,首次调研即选择到经济发展滞后的粤北山区清远,在调研时提出,广东新时期扶贫开发要用“靶向治疗”,走出一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路。

  随后,省直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市县意见和借鉴吸收其他省区市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双到”扶贫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派1万多名干部驻村扶贫。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加强扶贫的针对性,实行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为了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广东省大规模推行了驻村干部制度。动员并组织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4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的机关单位、企业,直接参与挂钩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定点、定人、定责进行帮扶。全省派出“双到”工作组3541个,驻村干部11524人进驻贫困村。

  “广东的‘双到’扶贫之所以能够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发动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拉近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领导干部准确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是关键的因素。”省直机关的一名负责同志表示。

  中山市国税局驻村干部林小星在海丰县黄羌镇合门村驻村扶贫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在他看来,调查研究是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心声,才能使扶贫工作真正切合老百姓的需要。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2009年当他带着工作组第一次走进合门村时,还是被眼前的“贫穷”震撼了:2594人的合门村,3600亩耕地竟然丢荒1200多亩,村集体收入为零,村委会经常锁门闭户,党员几乎没有过组织生活。这里刮大风时垃圾满天飞,没有一个医疗站,看病要跑到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第一次召开村委会议时,还没有开到一半,5个委员被老婆骂走了两个,一个是家里花生种了一半,一个是家里的牛跑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与公信力都不行。他感到,要致富必须从干部抓起,必须和村干部打成一片,改变他们的作风。

  贫困村要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林小星说:“一开始我们觉得合门村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于是我们就请来中山水产进出口总公司和水产研究所来做调研。调研结果出来了,结论是合门村的气候、水质和运输成本都对水产养殖不利,风险太高。”林小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我们拍脑袋决策,乱上项目,那情况就坏了。”

  经过多方探访,工作组发现邻村虎噉村种植的黄花菜见效快、效益好,合门村与虎噉村自然条件相似,很适合种植黄花菜,但过去由于村民没有启动资金和种植技术,无法发展黄花菜种植业。于是,驻村工作组利用村委丢荒的21亩山坡地,再向村民租用了82亩耕地,分三期建立了103亩的黄花菜种植基地。到今年,黄花菜种植规模已达103亩,建立了一个以烘干黄花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并帮助村民将生产的黄花菜干、豆角干、萝卜皮、花生、芝麻、菜干在国家工商总局进行“黄羌六宝”商标申请认定,走品牌发展道路。

  “三门”干部变“三农”干部

  驻村干部必须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扶贫政策从群众中来,才能得到群众认可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广东的新使命。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需要打造一支善于科学发展的队伍。而这支队伍必须不仅要长期受党的教育,更要长期受基层教育,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增长执政本领。

  全省11424名驻村干部长达两年的扎实驻村就像发达的榕树根须,扎在全省3409个贫困村、157万贫困人口中。这些干部大都是机关干部,一些甚至是“三门”干部,出了家门、校门就进机关门,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更缺少对基层的了解,尤其是“80后”党员干部多数缺少基层历练,在制定政策时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情况。

  顺德扶贫干部吴文杰说,以前坐在办公室,领导、网上都这么说,就业转移是扶贫的最好方式,但真去调查了才发现情况不一样。“实际上能出去的村民早就出去了,留在村里的,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或者是需要照顾家庭的,根本就不可能出去。因此,现在顺德扶贫,更多的是采取送工厂下乡的办法,争取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可以做到离土不离乡,贫困群众十分欢迎。”

  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每一个贫困村,甚至是每一个贫苦户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要想做好扶贫,驻村干部必须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扶贫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变“三门干部”为“三农干部”,否则拿出来的扶贫措施就会不切实际,群众也不会认可。

  来自广州花都区教育局的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驻村干部马彦洪在入村调研时发现,当地群众有利用当地的竹木芒草资源制作扫把的传统。这一发现让长期从事学校工作的小马眼前一亮,何不利用当地资源开个扫把工厂?广州的学校本来就需要大量的扫把。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2010年年底,采用“集体+工厂+农户”模式的“大陂宏达地拖厂”正式投产,截至记者采访时,已经实现产值140多万元,纯利30多万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公共事务也有了资金投入,大陂村实现了“一块钱门诊”,一般的小病村民只花1元钱就能看好。可以说,一个调研成果促进了整村群众的脱贫。

  阳东县塘坪镇乐郊村的驻村干部陈贤侵是一名典型的“三农”干部,农村长大、农校毕业、农村工作,挨家挨户的摸底调查让他对乐郊村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白天与群众在田间地头聊,晚上就到群众家里聊。“只要贫困户对项目感兴趣了,他们就会变‘要XXX’为‘我要干’,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就会高很多!”

  长期的驻村对发展和谐干群关系的作用更为明显。来自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驻村干部唐建树告诉记者,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贫困村群众对当地有关部门有意见和误解,刚去村里时,农户都不愿意开门理你。去年韶关“5·6”洪灾,唐建树在村里住的房子被冲毁了,但他始终坚持在村里与村民同舟共济,赢得了群众的尊重。

  来自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驻村干部吴华雄去看一个贫困户,需要趟过一条河,很多人都不敢过,但他卷起裤子勇敢地走过去,让这户贫困户很感动,也让他们觉得驻村干部是真心在帮助他们。

  与村民同吃同住的日子里,大陂村的驻村干部们也很快学会了阳江话,与只会当地土话的老人也能流利交流。吴华雄甚至能听懂连山县当地的壮语和瑶语。“驻村干部要有辐射力,用自己的风格、作风来感染村干部,并在村民中形成好的影响,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在向群众学习中增长本领

  扶贫不是简单地送爱心送温暖,而是要让领导干部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决策的落脚点更符合群众的期盼

  “让干部在‘双到’中转变作风,真正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既帮助群众脱贫,又增长个人阅历,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提升本领,切身体会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们开展‘双到’工作的目的所在。”省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一部破旧的摩托车成了深圳市福田区干部陈乃奕在和平县彭寨镇土厘村的“蜜友”。在驻村1年多后,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早已“泯然村民矣”。走在村道上,他熟络地与村民打招呼、做调研。

  500多户的土厘村,有214户属于穷困户,是“穷广东”的一个缩影。陈乃奕等驻村干部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寻找药方。这种调研的成果,除了“一户一策”的具体脱贫措施外,还有就是对干群关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陈乃奕举例说,刚来到土厘村时,当他习惯性地掏出25块的“芙蓉王”时,突然感到自己和群众不一样。第二天起,换上了8块钱的“红双喜”。他说,“你必须让群众感觉到你和他们是一伙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刘明望指出,扶贫不是简单地送爱心送温暖,而是要让领导干部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其作决策的落脚点更符合群众的期盼。虽然有很多非政府组织也在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要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需要党委政府层面对群众的意愿有真实、深入的了解。领导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沟通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民运动蜂起 广东逾万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