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克制“闫沛东”式网络忽悠
日前,河北邢台市公安局桥东分局的微博上爆出消息:自称拥有曹操墓造假铁证的网络名人“闫沛东”是一名逃犯,真实姓名为胡泽军,因涉嫌多起诈骗被网上追逃近6年。2010年,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之争曾闹得沸沸扬扬,自称学者的“闫沛东”成为媒体关注的红人。他还自称是“联合国世界新经济(中国)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化发展内参》执行总编”,经查均系子虚乌有。那么多媒体眼中的良知“学者”,竟然是一个负案累累的逃犯。这个奇形怪状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当“闫沛东”东拼西凑的质疑露出马脚时,当他号称的“铁证”破绽百出时,当他只接受电话访问而几乎不公开露面时,有人可能对其身份和学识有过一丝怀疑,但谁都没想到这是一个逃犯在跟公众玩“老鼠戏猫”的游戏。
“闫沛东”冒充学者的伎俩并不高明,却骗倒了很多网民和媒体,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惨痛的现实。细究起来,他之所以能够得逞,跟互联网的两个特性有关系。首先,“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既是“社会”便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是“虚拟”则便于隐藏行迹,让人无法摸透其真实底细。“闫沛东”正是利用这一点,把自己包装成学者,在热门事件中抓住时机发言,成功获取了公众的注意力。其次,网民有一种倾向:容易相信负面消息而不重视实证,容易被过激言辞蛊惑而不讲理性。各地伪文化景点横生,导致公众对新开挖古墓的真假持有本能的怀疑和反感,“闫沛东”利用这一心理尖锐质问,并且进行了学术包装,一下子被奉为“反曹派”中的旗帜性人物。
教训是沉痛的,而教训又不止于此。我们把视界放宽一些就能发现,“闫沛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他一样摇唇鼓舌、蛊惑人心者大有人在。有一类人专门利用网络躁动轻率的特性,炒作自己以渔利。他们利用一些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用怀疑论和阴谋论描述万事万物。他们利用某些人不患寡患不均的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恶意贬损。他们利用民粹主义的暗流涌动,主张倒退回绝对平均的时代。他们利用网上弥漫的戾气,动辄喊打喊杀。他们从不讲究“以理服人”,也不屑于做水磨工夫,只是听风就是雨,然后用高音喇叭传播。凡是能吸引眼球的,都是他们愿意参与的。凡是能掀动风潮的,都是他们倾力去做的。所持主张能否经得考验,对社会发展有益无益,统统不在考虑之列。只要能把自己炒作成风云人物,只要能满足号令天下的虚荣心,他们在所不惜。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有的人还真的就此做了“意见领袖”,有的人成功地把名气换成了经济效益。
设若有人较真到底,当面和他辩清楚,或者公众冷静一些,见到铁证再挺他,“闫沛东”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同样,不管“闫沛东”的同道们说得多邪乎,他们都经不起理性的审视。识别和对付这种人只需三道工序:要证据不要空话,要依据不要猜测,要行动不要忽悠。只要拿不出证据,给不出依据,光说不操练,必定是怀着不良动机的骗子。
当然,“闫沛东”的暴露并不意味着关于曹操墓的论争就此结束,存疑的学者仍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发出掷地有声的责问,公众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毫无瑕疵的结论。只是从今以后,那些手握鼠标、二目炯炯的网民应该更理智、更老辣一些,不要被骗子的三言两语蒙了心智,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星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