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1/2008/12/20/20081220090346237.jpg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主力决战巨鹿时,刘邦受楚怀王(熊心)的派遣,带领所部向关中挺进。他迫降宛城,攻占武关,于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项羽谋士范增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未成,此是谓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此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馀,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泛水北,建立汉朝。
《史记》一书将项羽写成一代英雄,的确,历史并非只为成功者而著,英雄不论成败。历代歌颂项羽的诗词有许多: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对联:"犹听叱喀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捲土重来未可知。"五安石《题乌江项王庙》:"百战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捲土来。"等等。
项羽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司马迁对项羽自刎乌江是很钦佩的,并且把项羽不肯回江东的理由说得很详细,也很动人。后来的人对项羽自刎乌江一事,大抵遵循司马迁的态度,同情而敬佩。宋代李清照的这首诗也对项羽的这种行为充满了敬佩之情。自古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然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却是英雄,是失败的英雄,是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两千多年来,赞美、歌颂、吟赋项羽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时至今日,电影电视剧里依然少不了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在《项羽本纪》中最能表现项羽两种截然不同性格记载的当属"钜鹿之战"和"鸿门宴",钜鹿之战在司马迁极纵雄健之笔的描述下可谓惊心动魄,豪气薄人。有人说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司马迁在钜鹿之战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敢于在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大智大勇、力挽狂澜的项羽,他自如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一举击败秦军,登上了权力的宝座,扮演起诸侯领袖的角色。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却为我们展示了项羽思想深处的个人权力欲望和人性论理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过程。项羽在鸿门宴中做出的决定,在人性伦理上是正确的,而在厉害权谋上是失策的,最终以"妇人之仁"错失良机。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记叙中是文采飞扬、情感充沛,成为《史纪》中最有感染力的篇章,被千古传诵。最有代表性的除上述所说的钜鹿之战、鸿门宴外,还有垓下之围。千军万马,烽烟滚滚,杀声震天,司马迁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绘了钜鹿之战这一恢弘的历史划捲。司马迁先正面描写了项羽对战前的准备:破釜沉舟,烧掉营房,表示和秦军血战到底的决心。在战争进行中则用了"九战"、"大破之"这样及简略的笔触一带而过。然后司马迁笔锋一转,从反面极力渲染了各诸侯军作"壁上观"的情景。这样通过项羽统帅的楚军和诸侯军的反衬对比,使项羽的勇猛和无畏自然形象的表现出来,从而折射出项羽能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顺应潮流,把握契机,还有那威武雄壮、力挽狂澜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来。
司马迁记述的"垓下之围"是项羽人生悲剧的高潮。项羽在遭遇"四面楚歌"后,在帐中饮酒赋诗,慷慨悲歌:"力大足以举起一座山呵豪气胜过世人,时机于我不利呵雅马也无法奔驰。雅马不能奔驰呵怎么办,虞呵虞呵你可怎么办!"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上空飘荡......浓郁的悲剧气氛扑面而来,感染著每一位读者。
如果说垓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在特定的环境之中,那么乌江浦渡口一段,司马迁最终鬼斧神工地完成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兵败乌江,是司马迁对项羽性格深处所蕴含的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切递进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钜鹿之战后,项羽意识到自己对权力的追求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痛苦为代价的,于是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正因为如此,当乌江亭长要项羽趁汉军到来之际,东渡乌江,再以江东为依托成就自己的霸业时,项羽断然拒绝了。项羽认为以江东为依托成就霸业,只能使江东又成为尸横遍野的千里战场。项羽不愿延续这一罪恶,毅然选择了乌江自刎以彻底结束这场灾难。至此,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已不再是对个人权力顶礼膜拜的权力意志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的自觉所再造的新人。正因为如此,在《史记》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中,项羽这一人物形象闪射出纯正的严肃而崇高的悲剧的光华。
灭秦之后,诸侯拥戴他成为联邦政府的盟主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他的实力最强,他的战功最大,当时很难找到一位比他更为适合的盟主。从公元前209年至前207年,这3年抗秦之战打得明明白白,大家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不到3年,这个仗就打完了,胜利也取得了,但是后来楚汉相争的5年却打得糊里糊涂。
楚汉相争的谁是谁非,邓之诚先生说得好:"项羽既为盟主,于是亲出勘乱,疲于奔命。"(《中华二千年史》捲一页43)。也就是说,项羽是为了维护一种联邦的新秩序而战,是为了保卫和平而战,所以打仗打得很辛苦,不断地消耗自己的实力。刘邦是为制造纠纷而战,是唯恐天下不乱而战,他四处挑拨,兴风作浪,坐山观虎斗,他的仗就打得轻松。项羽最后是失败了,是刘邦利用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围攻使得他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这位青年统帅项羽之败,不败于军事,不败于政治,而败于刘邦的背信弃义、阴谋诡计。
在项羽败死之后,刘邦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复闢了帝制。他为了达到个人浑水摸鱼的卑劣目的,一再制造混乱,挑起战争,结果造成老百姓的伤亡人数至少在百万以上,比抗秦之战双方伤亡的总人数还要多,结果是老百姓血流成河,刘邦坐上了汉高祖的宝座。经过4年的恶战,各路诸侯打得精疲力尽,民穷财尽。国家穷得连皇宫里都找不出4匹毛色一样的驾车的马来。到这时候,刘邦登上帝位。大家要想反对他,连起来反对的气力都没有了。要是在前几年,谁敢说再想当皇帝,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到了5年内战打下来,国力耗尽,民力耗尽,一时之间,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秦未灭六国之前,以赵国一国之力抗击匈奴,就能对付,匈奴并未成为重大的威胁;但在中原8年大战打完之后,刘邦亲领重兵去抗击匈奴,都不是匈奴的对手,只好屈辱求和,这不是明显的对比么!
因此,臣民中不可能产生觊觎帝位之心。汉帝制却打破了这种限制,因为刘邦自己就是个流氓地痞,什么条件都没有。他能通过阴谋诡计夺得帝位,就鼓励了后世所有的野心家都来抢当皇帝,成为国家致乱之由。(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得到承认,说明男女老幼都可以做皇帝)人人都能当皇帝,这事看起来似乎很公平,实际上是治国者完全不负责任。因为公平竞争总得有个秩序,有个程序,只靠暴力竞争,一窝蜂地乱抢,那就全无公平之可言。中华民族很重理性,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久为外国学者所推重。但是他们对于我们历史上那种野蛮的抢皇帝的行为,实在难以理解。
如果有外国学者来问我们:"你们不是早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么,时间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你们离‘大同'还有多远?"如果他再问我们:"中华文化不是热爱和平的文化么,对外的战争暂且不说,2000多年来,你们内部的改朝换代总是打得一塌糊涂,死人无数。长期以来,就是一治一乱,不能长治久安,这又是为什么?"追本溯源,这正是汉帝制留给我们的后遗症,是刘邦不择手段抢皇帝留给我们的后遗症。
刘邦不择手段抢皇帝后,过河拆桥,刘邦和吕后联合杀韩信彭越,与"鸿门宴"上项羽的大度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喜欢项羽的比喜欢刘邦的多的多就是项羽和刘邦最终的输赢!历史算什么?胜败只是一时的事!失败者多被贬被踩否则就不叫成王败寇了,只有项羽捧的比贬的多!为什么?因为他的对手刘邦太差劲!所以大家都喜欢项羽!战场英雄就被文学家乱编?会打仗的人多了,失败的将军有几个可以得到项羽这样的地位?还不知道反省?
刘三有什么?生前就带了顶绿帽子!后来当了皇上就是被困在白登七天七夜丢尽了大汉的脸,狼狈至极的送礼送女人才保住他的老命!后来被老婆篡权,自己喜欢的儿子都当不了太子。死后他的爱妃儿子被吕后整的整,杀的杀!流传2000多年后人们还是用楚霸王来尊称项羽,连老毛写诗都用霸王代替项羽两个字!"霸王"就是项羽的代名词!
项羽的确不适合当帝王,而只是个英雄,豪爽的英雄,不拘小节的英雄,但是要他去当一个皇帝,一个去勾心斗角的小君主,实在是为难他了。
成就了一番惊天伟业的刘邦绝不是英雄,连枭雄也不是,他不过是一时之间小人得志罢了;而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却败得轰轰烈烈。因为至少他使乌江永远流淌著一曲千古悲歌,至少他曾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至少他用万丈豪情为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