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soul 发表于 2009-1-27 16:19:47

中国最盛行的崇牛活动:“鞭春牛”(圖)





立春时州县官主持鞭春牛活动以劝农耕种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农业社会,牛对于国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之早有崇牛活动。而中国封建时期最为盛行的崇牛活动,大概就是立春时的“鞭春牛”。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的2月4日前后。古时每逢立春日,州县官与农民便鞭打春牛,以祈丰年,又称“打春”,“鞭春”等。这一活动不仅是民间信俗,官府的介人使之有了浓厚的“劝农”色彩。

鞭春牛与周代的“出土牛”有渊源关系。《礼记·月令》载:“(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帝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土牛,即泥土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始于汉。

  《后汉书·礼仪志上》云:“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至于鞭春牛,在唐人诗中多见.如唐元稹《生春》诗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白居易诗:“布泽术龙催,迎春土牛助。”卢肇《谪边州书春牛榜子》:” 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用打春牛。”宋人笔记于鞭春牛的记述转详,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云: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立春”云:

 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杖鞭春,如方州仪。

元代春牛的制作,按元熊梦祥《析津志·风俗》所载,已有了一定之规。

鞭春牛这一活动,明清两代完全因袭下来,凸显出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一则均有记载。

  从上可知,从宋至清鞭春牛一向是官府所主持的活动因而有其延续性。春牛多为土制,具五方之色,芒神即勾芒神,原为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祀之,其服饰色彩也有一定之规。李松龄《清宫春牛芒神图》一文介绍清廷每年颁发《春牛芒神图》说:“每年六月责成中央掌管天文气象的钦天监,按照年建干支,推算测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颜色、形象,绘图贴说,名曰《春牛芒神图》,然后将图发给各省府州县.再由地方按图样制造出春牛与芒神的偶像,举行鞭春的迎春仪式。在省城省府是由知府主持祭典,县城则由知县主持。

  《春牛芒神囤》中春牛各部位的颜色是根据当年干支和立春日的干支与五行阴阳的关系决定的,芒神的年纪服饰姿态也由上述关系决定。这样春牛芒神不但六十年中(一花甲)不会雷同,六十年外的同干支年,因立春日的干支不同,也不会全同。此外春牛芒种的尺寸规格也有规定:如春牛身高四尺,象征四季;身长八尺,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拿鞭长二尺四寸,则代表二十四节气等等。

  所以在古代,鞭春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官办岁时活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最盛行的崇牛活动:“鞭春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