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蹈拭 发表于 2012-4-20 01:34:19

头脑的频道与人的道德素质

人的头脑跟电视机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频道。头脑的频道及其转换突出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之中。

有一本书提到:某日本人在西方国家生活多年,从头到脚都西方化了。他用一口纯正的英语跟美国人侃侃而谈,言语投机,交流默契。美国人忽然问他“你能和另一个日本人像我们现在这样交谈吗?”日本人回答:“当然不会”,他解释说:不管什么时候开口和西方人说话,我首先要把脑子换了挡再说,如果转而和日本人交谈,我必须小心地换回日本挡。要不然的话,他们不会理睬我要说的东西,而且可能会被激怒。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具有不同档次的频道。

日本人的人际交往方式跟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日本的交流方式是察言观色,拐弯抹角,含糊其辞,不坦率,尽量照顾对方的面子,避免由于不同意见而产生当面冲突,敏感信息不直说,用手势动作或身体语言传达。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恰恰相反,是开门见山,有话直说,直言不讳,坦诚相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不怕由此造成人际冲突。这两种不同的交际模式构成不同档次的头脑频道,一种是日本挡,另一种是美国挡。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跟日本人(或美国人)交流,就应该把头脑调到相应的日本(或美国)频道。如果跟普通日本人交流而头脑开着美国挡频道,或者跟普通美国人交流而头脑调到日本挡频道,都会造成彼此交流障碍,双方产生误解、隔阂甚至敌意。

人脑的频道及其转换不仅存在于跨文化交流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等活动之中。美学家朱光潜的名篇《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讲的就是观察处理事物(或现象)的三个不同视角。而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或视角其实就是头脑的三个不同档次的频道。

首先是“现实”或“功利”的头脑频道:朱光潜先生以不同的人如何看古松说明人的三种态度(也就是三个头脑频道)。他举例说,一个木材商看一颗古松,想的只是做什么用,架屋还是制器比较赚钱,如何买它、砍它、运它,扣除成本净收入多少利润。木材商看木柴、树木、森林,头脑都是处于“实用”或“功利”频道。一般人创业、择业、就业、业余兼职、进修、消费和理财,甚至人际交往,兴趣培养,搓麻打牌消遣,头脑也都处于“功利频道”。明星大腕在公开场合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考虑吸引眼球、提升人气拉高票房收入,头脑也是开着“功利频道”。人脑的“功利频道”注重事物与人的利益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欲望和意志。牟利、盈利甚至发财是多数人不可遏制的欲望。

其次是“科学”的头脑频道:植物学家看古松,就注意它的枝叶花果,生态特征,以便分类,他还会想到日光水分、光合作用、风吹雨打和病虫害对其生长的影响等。植物学家观察古松,头脑处于“科学频道”。“科学频道”与“功利频道”不同,它需要排除成见和情感欲望,保持客观性,注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推个例,分出事物的因果,特征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天文地理、看科教片、使用和修理电器、甚至对食物的储藏保鲜等,头脑中都不同程度开启“科学频道”。

第三是“美学”或“美感”的头脑频道:画家面对古松,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颜色线条,气概神韵。画家观察古松和作画的过程,头脑处于“美感频道”。“美感频道”的特点是注意力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画家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古松上面,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不寻求事物背后的利益,心中没有逐利的意志和盈利的欲求,也不推求事物背后的关系、条理、因果等等,不用做概念、原理、规律方面的抽象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欲求和抽象思考,注意力完全专注于具体事物形象上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直觉。人们平时看文艺片,读古典小说,美容美发,购买时装,布置家居,甚至外出旅游欣赏自然美,在社会交往中发现人性美、性格美,头脑中都或多或少开启“美感频道”。

按照朱光潜先生观点,科学注重求真,人脑的“科学频道”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频道”以美为最高目的。但他认为“功利频道”以善为最高目的,则有失偏颇。人脑的“功利频道”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和获利享乐欲求,其最高目的应当是利,也就是寻求利益最大化。而善,无论是友善、还是行善、慈善,往往不能增进具体物质利益,甚至还需要付出和奉献,有悖利益最大化诉求。如果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能够自动导致善,那就没有“贪婪无度”“为富不仁”之类的说法。因此,应该有另一个头脑频道以善为最高目的,而这个头脑频道就是“伦理”或“道德”频道。“道德频道”才会驱使人关心公益、帮助别人。

因此,必须在朱光潜先生三个头脑频道(即三种态度)基础上增加一个频道,这第四个就是人脑的“道德频道”。伦理学家看古松,会从古松的苍翠挺拔,不畏风吹雨打,严寒雪压联想到人的正直、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进而想到如何做一个高风亮节、无私无畏、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有德之士。伦理学家此时头脑中开启的“道德频道”,针对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偏重以爱心、同情心、互助精神为主的感情。以爱心互助之情处理人际交往,调节利益关系。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和现代心理科学都揭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人类感情。休谟把这种道德感情称之为“道德感”,亚当斯密称之为“同情”,古代中国人称之为“良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排忧解难,参加公益,慈善捐助,礼貌待人,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等,头脑都不同程度开启“道德频道”。

以上四个常见的头脑频道各具特色:“功利频道”以人的自私性和逐利享乐欲望为基础,“科学频道”以概念、原理、规律及其应用和抽象分析思考为基础,“美感频道”以美的事物和审美感知为基础,“道德频道”以人的爱心温情为基础。由于追逐利益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启动和运用“功利频道”,所以“功利频道”往往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而其他三个头脑频道对“功利频道”具有制衡作用,防止“功利频道”失控和人的畸形发展。如必须以“科学频道”求真务实客观的科学态度,防止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顾一切蛮干,像“大跃进”“亩产万斤”之类违背科学精神做法只能导致无穷后患。而“美感频道”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求,避免使人成为贪婪无度的“经济动物”。“道德频道”更直接制约“功利频道”,使之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寻求和攫取个人利益,甚至为公益和他人牺牲个人利益。

正常情况下,人脑的“功利频道”都会受到其他三个频道适当的限制和约束。然而,当今中国人头脑中的“功利频道”被大大强化,而其他人脑频道,尤其是“道德频道”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功利频道”完全支配、控制和操纵,由此造成人的功利心恶性膨胀甚至利欲熏心,道德沉沦和败坏。如食品从业人员运用化学知识往食物里添加硫酸、敌敌畏等有毒物质,就是头脑中的“科学频道”被“功利频道”全面控制,完全失去对后者的制衡所致。如果还具备正常的“科学频道”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会正视那些有毒物质对身体的严重危害而不至乱用。文化和艺术工作者出版盗版的文学作品或音像制品,也是“美感频道”被“功利频道”绑架裹挟造成的。如果头脑中还有正常的“美感频道”和正确的审美观,立马就会感受到盗版和造假是对美的事物和形象的猥亵。至于有的人打着“公益”“慈善”甚至“维权”的旗号骗钱敛财,则是头脑中“道德频道”几乎荡然无存,被“功利频道”完全取代和裹挟的结果。

要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就必须打破头脑中的“功利频道”对其他档次频道的垄断,灵活运用和适度强化其他三个头脑频道,充分发挥其制衡“功利频道”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当下许多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被固置在“功利频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利益的计算和考量,无法自由转换到其他头脑频道。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加强心理训练,使头脑善于摆脱功利心态及其影响,随时灵活转入非功利的头脑频道。只有这样,才能以头脑中“科学频道”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检视自己的生活,认清那种贪婪无度,整天忙于牟利逐利的生活对人生意义的遮蔽,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才能不时开启头脑中“美感频道”去发现和欣赏美,以生活中发现的自然美陶冶性情,以文学艺术上展现的人性美、性格美感染和提升自我;才能随时启动头脑中的“道德频道”去扶危济困,关心公益,参与慈善。

要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开发和强化头脑中“道德频道”尤为重要。道德是一种被古代中国人称为良心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按照古人观点,良心包括四个方面: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要强化人脑的“道德频道”和良心,就必须强化这四个方面情感体验。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心里感到不适难受,甚至隐隐作痛,这是恻隐之心的表现。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无限热爱和向往,对假丑恶深恶痛绝,嫉恶如仇,这是具备是非之心的表现。做了坏事羞愧难当,甚至无地自容,对别人做不仁不义之事心生厌恶和愤慨,这些都是羞恶之心的表现。辞让之心表现为谦虚、宽容的品质,是绅士风度的体现。如今中国人良心十分欠缺。在当下“方韩之争”中,不少“公知”明知韩寒有问题,甚至是假货,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面子,还在力挺他。严重缺乏是非之心。而韩寒及其背后文化商业造假团队,更完全丧失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可见健全人脑“道德频道”,强化良心和道德情感体验对中国人来说多么重要。

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除了开发利用和健全人脑的道德、科学、美感频道,以这三个头脑频道制约和规范“功利频道”,强化良心和道德情感体验以外,学一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知识,了解西方人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也很有好处。西方国家具有尊重个人的习惯和自由民主传统,头脑里拥有西方文化知识或“美国频道”、“英国频道”,对养成尊重人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提高人的素质不无好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脑的频道与人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