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延文:跨界“房地产”的文学基金监管缺位
转发(31) 评论(75) 04月23日 08:39阎延文
2011年以来,名目繁多的公募基金和民间基金成为社会监督焦点,红十字会、华商会、宋基会等基金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机制,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但在华商会、宋基会等教育类、福利类基金屡受质疑的情况下,文学基金却依然隐身在社会监督视野之外,成为长期缺位的监管死角。笔者认为,在文化强国战略启动之际,文学基金不仅亟须管理,更需建立面向社会的公示制,使基金收支情况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那么,文学基金现存的监管缺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以中国最大的文学公募基金——中华文学基金会为例,解剖一下文学基金的运营模式。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民间协会的中国作协,不仅享受着正部级机构待遇和每年2.38亿国家财政拨款,还掌握着一家金额巨大的文学公募基金——中华文学基金会。如果登录民政部和该基金网站,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学基金会在管理运营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文学基金管理的行政官员化。 这家文学公募基金,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担任会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担任法人代表。由于作协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中华文学基金会管理者的高度行政官员化——会长是正部级官员,而法人代表是副部级官员。曾有媒体指出,中国的上万家基金会里,只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两家基金会是行政化管理,是国家副部级机构,其他都是民间机制。其实不然,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官员化”程度和级别,在全国才是首屈一指的。它不仅由现任正部级官员任会长,其级别在所有基金会中最高,而且还是中国作协直属的正式编制机构。其二,文学基金跨界经营“房地产”和实业公司,是否违规? 中华文学基金会下属单位之一,是“安徽文采大厦”。这座靠近安徽省政府、位于合肥黄金地段的写字楼,每年收取高额出租费;同时开办“安徽文采大酒店”,收取酒店经营费;而竟然在中华文学基金会网站和民政部网站公布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年度财政收入中,没有任何显示。我们不禁要问,安徽文采大厦的房地产年收入是多少?这笔钱到哪里去了?此外,围绕房地产经营,还有一家“安徽文采大厦有限公司”,其经营项目包括“演出、娱乐、展览、饮食”等多项。那么,这家有限公司的经营收入又到哪里去了?另外,在中华文学基金会下属单位中,还写明另有一家“实业公司”,却只在基金会网站列入机构名录,既未公示该公司全称,也没有任何财务报账。那么,这家实业公司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关系又是什么? 按照《中华文学基金会章程》,该基金业务范围明确包括如下五条:“1.接收海内外对中国文学事业的捐赠和专项资助;2.向社会各界募集文学福利基金;3.创办为全国作家提供包括医疗、休养、创作等福利性服务的各项事业;4.创办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学事业发展的报刊、出版社等文化事业;5.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文学奖项、文学工程等。” 这五条业务范围,并不包括“经营房地产”和开办“实业公司”。文学基金跨界经营“房地产”,显然是一种违规操作。但是,由于文学基金的监督缺位和官本位化,这种长期跨界的房地产经营和实业公司,至今未受到任何监督治理,也从未向社会公布账目。其三,文学基金收支情况缺乏透明,未接受社会监督。 据报道,仅中国烟草公司每年就资助中华文学基金会1000万元,这笔基金全部用于教育类“育才图书室”(又称“金叶育才图书室”),购买图书赠送各地中学。那么,每年1000万元巨款究竟买了谁的作品?是否包括作协主席本人作品和作协下属出版社的图书?是否存在公款购书攫取版税稿酬的利益链条?此外,中华文学基金会“育才图书室”由于工程量巨大,还特设了“工程办公室”,并因工程量增加而迁址。那么由该基金会操作的巨额工程款,其工程投资总额是多少?收支情况又如何呢?同样从未向社会公布。其四,文学基金并未用于文学项目,作家医疗、文学评奖、作品扶持等仍由国家财政埋单。 按基金会章程,中华文学基金应用于作家医疗、创作和福利,但近年频频发生作家乞讨、老无所养、贫病自杀时,却从未见中华文学基金会为作家提供贫困救济和医疗费用;而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评奖”和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等“文学工程”,也应由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文学基金支出。 但事实是,中国作协不仅每年享受2.38亿国家财政拨款,在鲁奖、茅奖等文学奖评选、海内外文学交流和作品扶持等项目中,还另有国家专项拨款,不少消费更由地方财政或企业资助。这就造成本该用于文学项目的中华文学基金跨界经营,而作家福利、文学评奖、作品扶持等仍由国家财政支付,无形中增加了中国纳税人负担,并造成巨额文学基金在监管缺位中的可能性流失。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22日 A30版,题《经营实业的文学基金监管缺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