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潜规则(组图)
亲历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潜规则(组图)转载 2009年03月04日
09 年的硕士生招生快进入复试阶段了,通过初试的都想破脑袋如何在复试中出奇制胜。一般说来进入复试的大家在专业方面的造诣相差不多,靠的就是在复试中面试的发挥和给导师留下的印象。一般说来,如果知道复试大体的题目,绝对可以对答如流,旁征博引,结果就不在话下了。但这谈何容易,题目都是高度保密的,除非是考官泄题,否则绝无可能。
自古说为人师表,身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天职,但某些人枉为人师,戴着大学教授的高帽,领着国家的津贴,干的事情却令人发指。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03/04/20090304035309149.jpg
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
在中国,学生能进一步深造,进入更高等的学府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所以付出必要的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在中国父母心里把孩子养到二十几岁花的钱都不计较了,为了读硕士破点小财更不在话下。正是国人的这种心理,使得中国大学教育的蛀虫越来越多,由此看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巨大漏洞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弥补的。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03/04/20090304035309400.jpg
北京十多所高校为同学就研究生招生问题做现场咨询
笔者去年正好亲历了一次所谓的"潜规则",才知道原来金钱交易在中国大学里是如此普遍,居然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可以如此坐地要价,真可谓大开眼见。去年笔者顺利通过****大学(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本文省大学和当事人都使用化名)的初试,在复试之前联系导师,目的当然很明确,占得先机,首先给导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电话里开始我主要是先谈了自己对这哥专业的见解,并为了讨好导师说了几篇对他的学术论文的看法。貌似*姓导师听得有些不耐烦,我的心一下子凉了,知道自己的见解可能没有正中下怀。
后来该导师的一系列行为颇令笔者咋舌。"我可以包你过,而且可以在复试之前把题目透露给你,觉得你在这方面很有造诣。"我对这些话大为惊诧,不是对我的回答没有兴趣吗。冷静下来一想,奥,原来我中套了。"请问老师多少钱?"我脱口而出,以为该教师会勃然大怒,为了维护为人师者的尊严。没想到令我更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三万,不算多吧,去年我包过的两个学生都在我们院里读硕士呢。"这不是拿人开涮吗,在中国现在所谓的法制社会,在师德被极度彪炳的时代居然让我碰上了这种事。回学校和舍友说了,大家也非常震惊,没想到金钱交易的黑手都伸到了硕士招生上。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03/04/20090304035309122.jpg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举行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03/04/20090304035309615.jpg
由于对这个学校的失望,笔者并未参加该校的复试,当然也没做那位教授的冤大头。不过,笔者可以深信得是在录取的二十多人中绝对有人参与了交易,要不是多次得手,该教授也不敢如此越权。不知道是该为受害者悲哀,还施骗人悲哀,更或是对中国教育的失望。究竟是什么权力让他做出这样有悖师德的事情?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这些暂时不得而知,不过此事绝非个案。在中国收受学生贿赂的所谓教授也绝不止一人。为什么他们至今依然逍遥法外?为什么学校领导没有及时发觉上报?为什么受害的学生没有检举?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里,无从解答。还有一个多月又快到今年的复试了,此类事件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领导们,是采取一定措施的时候了,在这种风气蔓延之前,即使打住。如果中国的研究生中存在相当比例的靠金钱"上位"的,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笔者这次之所以爆料是为了给那些蛀虫提个醒,人在做,天在看。别以为自己的小伎俩没人知道,别以为可以把那些黑钱花的心安理得。身为大学教授,那么高的位置,那么高的学历,为什么素质和品行如此低劣?很难想象你们这种人教出来的学生何等质素。
除了金钱交易,中国教育存在的黑幕绝对不止如此。某网友就向笔者爆料艺考前辅导老师想对她"潜规则",后来被举报。如果你是某个导师的亲戚,而且你过了初试,那么恭喜你,复试你可以不用参加了,即使参加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你的名额早已经预定了。而你挤掉的或许是比你优秀十倍的学生,而且你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中国教育和美国究竟差在哪?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这些只是客观原因而已。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整体的大环境,至少在美国和西欧他们的学生录取都摆在面上,考的是真本事,谁什么实力一目了然。当然,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说美国就没有"潜规则",不过像中国某些大学人这样大大方方的不知羞耻的要价还真少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