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十篇: 韵味无穷话茶香(图)
作者:广南子
1.曾国藩与“祁红”
已记不清在哪一本前人笔记上,看到一段轶闻:曾国藩归里之后,清廷因为他会权倾一时,门生故旧遍天下,又是汉人,怕他心怀叵测,乃对他布置严密的暗中监视。某日,曾与清客们下围棋,以所饮龙井不够味,无意说了一句:“当年驻军祁门时,所喝的当地祁红胜此多矣!”不意不久之后,清廷忽派飞骑从北京送来祁红一篓,曾国藩吓了一身冷汗,才晓得自己的一言一语,早有人密达“天听”了。
这轶闻说明:清廷对于他的忠实臣仆如会国藩之流也是不放心的。其次,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的祁红,是有其为其他名茶所不及的独到之处。
祁红,即祁门红茶的简称,其名已传遍世界。其实它的产区并不局限于安徽祁门。从历史上看,至德,浮梁,石棣,东流,伙县乃至江西的鄱阳,乐平,这一带所产的红茶,都统称为祁红。
原先祁门,至德,浮梁等地所产的茶以绿茶为大宗,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吟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便是绿茶;千百年来,这种绿茶运销于两广,极受欢迎。后来红茶畅销,则是十七世纪的事。
祁红之所以不胫而走,主要是祁门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茶树都种于山上,终年为云雾所封,空气湿润,气温适宜,雨量又很充沛,这些都是维树所不可缺少的。而制茶技术也是一个关键。祁红与其他名茶不同,茶庄所收购的都是湿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掌握发酵程度,和一定的火候与时间,这三者都必须恰到好处,否则便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按这种卓越技术所制成的红茶,条索坚细秀长,香气馥郁,味醇和而甘浓,茶色红艳鲜亮。一杯泡开,有特殊而持久的香气,令人未饮而神恰!所以它不仅畅销全国而且畅销全球,海外人士有饮之成癖者。十八世纪,印度也广种茶树,抵制中国茶,并限制中国茶叶进入英领土及英本土,惟独祁红例外。因为要用祁红来掺和印度、锡兰所产的茶叶,杏则淡而无味,于此亦可见祁红的身价了。
2. 什刹海茶棚的野趣
在北京旧时夏天坐茶座,品茗消暑,如果嫌北海公园等处富贵气太重,那么最好到什刹海的茶棚中去,那是最有趣的地方了。早年间,中山公园和北海没有开放的时候,这里就已有茶棚了。
什刹海荷花市场上,搭席棚临水卖茶,是市场上的主要的生意。近人曹张叟《莲塘即事》诗云:“岁岁荷花娇不语,无端斗茗乱支棚。斜阳到处人如蚁,谁解芳心似水清。”说的就是荷花市场上的茶棚。
这种茶棚是每年到了夏天临时搭起的,本来前海这条大堤,约三丈多宽,两边都是老柳树,一间房屋也没有,每年荷花市场开市时,开茶馆的人使约棚铺来搭茶棚。北京棚匠的手艺是堪称天下独一的绝技。这在李越缦、苏曼殊、震钩等人的著作中都曾高度赞赏过。棚匠们对任何精巧的棚都能搭得出来,何况这种一般的茶棚。这茶棚都是用杉篙、竹子、芦席搭成的,十分巧妙,下面用杉篙、木板扎架子,高出平地二三尺,一半伸进水中,成一水榭形的平台,这样,自然就把大堤加宽了,堤的两侧都可设座,中间速可以供行人走过。平台上面再用芦席搭天棚,以挡雨淋日晒,平台四周还装上栏杆,天棚出檐处用上茶馆的幌子。白布横幅,写着什么“三义轩”、“二合义”等招牌。就在这茶棚中,摆上老式高桌、方凳卖茶,也是论人头算水钱,然后再加茶叶钱。价钱比北海公园两处著名茶社,如漪澜堂、来个雨轩要便宜不少,在市制未贬值前,一般都按铜元计算,加上5大枚一包的“香片”,连茶叶带水钱,总不会超过五分钱的,但可以享受半天的“莲塘清风”。这不是很实惠的吗?
在什刹海喝茶确有野趣。当时什刹海的前、后海都有人包租了去种水生植物,海中心水较深处种莲花,水边上较浅处,种菱、种茨(俗称“鸡头米”),坐在这种席棚下茶座中喝茶,可以饱览这种江南水乡般的荷塘景色。还可以看到有人撑着一条船摘荷叶、采莲蓬、采菱角、采“鸡头”。《一岁货声》中所载“老鸡头,才上河”的市声,卖的就是这里出产的“鸡头”。这种水乡农村中的景色,在北海是看不到的,而在什刹海茶座上,却可以一边悠悠然地喝着茶,一边吹拂着有荷花香味、菱角香味的餐风,一边欣赏着这水中的野景,听着老柳荫中的“知了”声。这种境界几乎是只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了。
3. 韵味无穷的清茶馆
老北京人最爱喝茶,更爱喝酽茶,尤其爱喝高级的“小叶儿茶”,这种足可以益寿延年的嗜好一代传一代,祖祖辈辈已经喝了七八百年,到如今,兴致丝毫不减。
北京这块福地,虽然不产茶叶,更没有杭州虎跑泉那样的好水,但是茶文化的韵事,确实丰富多彩。
吃与喝,是人生两大需求,而渴比饿更难受,故此旧京之茶馆多于饭馆,尤其是专卖茶水的所谓清茶馆,犄角旮旯,比比皆是。
倒退五六十年前,北京城十分空旷,不像现在这样拥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于是所有的清茶馆都非常宽绰,桌凳疏置,空间开阔。大家伙你一壶“雨前”,我一壶“大方”,他一壶“毛峰”,闷透了之后才一碗一碗地细品,喝得踏实,喝得自在,喝得痛快,喝得够味儿,喝得肚子里空膛了,不用人催,自然四散,各奔东西。
清茶馆在茶客,自清晨至黄昏,有如走马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至于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茶腻子”,则终日泡在茶馆里,长时间占着座位,而善良的掌柜从不对其下逐客令,恪守和气生财之道,竟至于此。
闻鸡而遛鸟者,作为清茶馆每天第一批顾客,给菜馆带来了繁荣和热闹,也为北京的民俗话写了历史篇章。这些鸟迷们涉足郊野遛早儿后,进城先奔茶馆,借以歇腿儿、喝茶兼赏鸟。此时不过清晨六时许,懒人尚在梦乡,而茶馆早已是炉火正红、水沸茶舒、清香扑鼻了。纷纷摘下竹笼的布罩,那百灵、红子、黄雀、靛颏儿等诸般训练有素的名贵小鸟,双双不甘寂寞,一块儿迎着朝霞,顷刻即仿效出喜鹊、山鹊、布谷、大雁、老鹰、苇扎子以及伏天儿、家猫等十几套叫法,各逞歌喉,互不相让;其主人则互谈条经、论说鸟道、叙述家常、评议时政,恬淡的心情,溢于言表。
步鸟迷之后座者,是五行八作的工匠。这些人于茶道并无研究且不感兴趣,迫于生计,必须在上午八九点钟在茶馆聚会,各自沏壶茶慢慢喝着,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因怕“水饱儿”后被茶涮得越发心慌,故只是小口儿小口儿地抿,一旦被雇佣,即弃茶扬长而去;倘无人问津,则耗至中午怏怏而回。
午后的茶座儿,另是一拨人马,形形色色巧舌如簧的纤手,充斥着各个角落,一面大口喝着茶,一面交换着租赁、买卖或典押房屋的消息,或从事放高利贷的活动。亦有“打鼓儿的”小贩,把茶馆当作“攒儿上”(北京土语,即集散地),互通情报,统一标准的最低的价钱收购某某户的旧货。
清茶馆的场面难以忘怀,清茶馆的招幌更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朱红的木牌,刻着毛尖、雀舌、龙井等茶叶名称,招牌下系着红布条穗,迎风飘扬,像凌空跳动的火焰,醒目,有画意,更有诗情,用它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新老茶客,虽无声而胜有声也。
4"]4. 闲话龙井茶
龙井其实是口泉,名曰龙井。此泉位于西湖凤凰岭之中,群山环抱,东临南高峰,南通九溪十八涧,西接上天竹,北面化高峰。此岭古树参夭,郁郁葱葱。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此来泉水清冽甘甜,喝一口真乃沁人心脾,精神为之大爽。故茶因泉得名,成为茶中佳品。
据说,龙井泉水经科学测定,内含丰富的矿物质。龙井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氨基酸和维生素C,饮之令人心旷神怡,有关部门已在此新辟一景观,取名“龙井问茶”。夏日来此游山观,品茶避暑,情趣惬意。
杭州有二道传统名菜,与龙井茶有关,叫“龙井虾仁”。制作此案是选用活的大河虾,剥去虾壳,配以清明前后的龙井新芬烹制而成。
关于“龙井虾仁”的来历,尚有一段传说。说是清明时节,乾隆皇帝一次便眼游西湖,来到龙井,忽然下起大雨。为避雨躲进一户农家。农妇以新茶招待。乾隆喝过清香昧醇的龙井新芬,赞不绝口,便趁农妇不留神,偷了一把装进衣袋里。而过天晴,乾隆走出农家,继续游山逛景。时至傍晚,又饥又渴,进了西湖边的一家酒店。吃喝之后,颇想饮茶,忽然想起偷来的龙井茶,即唤过店小二,从衣袋里掏出茶叶,叫其泡茶。老板正在烹制“炒虾仁”,一听皇上到店,大惊失色,手足无措,慌乱中误把店小二拿来的茶叶当作葱花放火锅内,加入黄酒,颠炒片刻,倒入盘中。店小二也未察觉,使战战兢兢端到乾隆面前。乾隆一着虾仁白玉晶莹,茶叶翠绿欲滴,色泽典雅,香气清幽,夹进口中更觉香嫩鲜美,胃口顿然大开,不禁连连叫绝,意忘记了喝茶。后来杭州的厨师将此菜不断改进,遂成为传统名菜“龙井虾仁”。据友人说,如今到西湖的中外游客,“龙井虾仁”为必尝的美味佳肴。
5. 杭州的茶馆
中国茶馆之多,杭州独有一份风姿,盖杭州的茶艺馆,开在天堂西湖,那是独占了一份天籁。比如风荷茶馆,听其名,便知其开在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旁,夏雨中,晚七、八时到那里去,最是迷人暮色。那时人少,可听檐外雨声,品龙井一杯,俄顷,有小姐送上连蓬一枝,正是西湖里生的,里面有鲜嫩莲子数枚,此时意境,无法言喻,唯有独坐茶席,再品一杯。至于春和景明,杂花生树,落英缤纷,风和日暖,到有庭院的大佛茶庄,可赏盆景,赏奇石,赏春水,赏新叶,一杯在握,四处闲走,独往独来,其乐融融。这样的茶馆,哪里找去?
茶最初药用,继而食用饮用并举,最后发展到品饮,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这过程中,茶馆的诞生和发展与饮茶的历史齐头并进。茶馆的切入口为宗教。汉时有人出家,与饮茶有关,为此专门建立了一种品茶的屋子,人称茶寮。这种茶寮,也就是茶馆的雏形。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最早记载的杭州茶馆在南宋时代。当时的茶馆集中地,有一块开在今天的清河坊一带。那个时候,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饮茶的,有文人雅士聚会饮茶的,有市井弓车卖浆者在街头茶摊上边饮茶边谈天说地的,等等。尤其已经出现了一种称之为瓦肆的游艺场所,这里常常有说书人说书,下面坐着的人品茶听书,入迷之极。岳飞死于杭州风波亭,他被平反昭雪之后,事迹立刻搬入瓦肆,所以有“一市秋茶说岳王”之诗。
到了明代,茶肆茶楼在杭州林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生活象征,有茶馆老板,每逢花事兴起,便在茶馆开花展,以此招揽茶客。
清末民初,杭州的茶馆业更是兴旺,不少革命志士,比如秋瑾、陶成章等人,也经常在茶馆中谋划革命。那时杭州著名的茶馆有三雅园、喜雨台等。各个茶馆分工也往往不同,有专门斗鸟的,专门作人力市场的,专门下棋的,都是自然形成。据有关方面统计,当时的茶馆大约有二百多家。
一九四九年之后,杭州的老茶馆越来越少,但沿西湖边的风景点内的茶室,却始终没有关闭过,这是沾了西湖的光。游人总有走累与口渴的时候,坐下来便有地方喝茶,且可饱览山光水色,那是何等享受。即便是文革最激烈的时候,这种可以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也没有被革除。这是杭州茶事的幸事。有人统计,今天杭州的茶馆差不多已经恢复到当年的二百多家了。
6. 品茗胜地“湖心亭”
湖心亭茶楼,座落在上海城隍庙。建筑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陈设古朴典雅,上下两层能容纳二百馀人品茶,为沪上品茗休憩之胜地。茶楼供应各式名茶,并有配套茶食,水质经净化矿化处理,清澈甘甜,不同一般。茶楼设有专业茶艺表演队。每到周一下午,还可欣赏到江有丝竹优美的乐曲。湖心亭四面临水,池中鱼群嬉戏,桥有九曲相通,夏季荷花盛开,坐在亭中品茶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的湖心亭在豫园外面,原先是在豫园范围之内。明嘉靖三十八年兴建豫园,万历五年后又陆续扩充到七十馀亩。园内亭台楼阁,堂馆轩榭,小桥流水,怪石峋嶙,辅以名木花卉,布置得错落有致,为江南名园之一。园主潘先瑞,上海人,曾任四川布政使,为取“愉悦老亲”之意,因豫与愉同义,遂取名为豫园。允瑞故世后,此园逐渐荒芜,并数易其主。至清康熙年间,豫园为上海绅商所得,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重建,改名西园,到四十九年完工。其间,周围茶馆酒楼相继开设。湖心亭也于是年建成,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当年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于袅佚亭旧址上的这座耸立水中的湖心亭,周围为上海各业公所的经商活动之地。直至清道光年间,湖心亭还专供经营青蓝大布商贾们聚会议事的场所。
湖心亭成为茶楼,始于清咸丰五年以后,初名“也是轩”。清末有位商人名刘慎康接管茶楼,改名“宛在轩”。楼主接管后桌椅全部更新,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红木圆桌,配蛋圆形红木凳。墙上悬挂名家字画,为环境增添文雅,洁静宜人。茶馆服务热情,生意兴隆。城里城外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欢到此品茗聊天。不过,宛在轩这个名字过于斯文,一般茶客呼其名并不习惯,还是叫它湖心亭。
清末民初,茶楼兴旺,在城隍庙附近的四美轩、春风得意楼、乐圃闾、凝眸阁、红舫等,都颇有名气,湖心亭和这些茶楼,一起组成了有城隍庙特色的茶市风光。当年主韬曾写到湖心亭一带风光:“园中名肆十馀所,莲李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沓。”
湖心亭茶楼的楼下内外堂,都可以两个人合饮一壶,内堂茶价每位上午七十文,下午一百文。外堂上午六十文,下午七十文。楼上内堂,每人一堂,外堂可以两人一壶,而取价一律,上午七十文,下午一百二十文。这里不像一般茶楼那么嘈杂喧闹,而是幽雅宁静,为文人所向往。清末著名小说“海上繁华梦”作者警梦痴仙,实名孙家振、字玉声,别号海上漱石生,他曾经居住在南市,对老上海风土人情很有造诣,闲来无事,经常品茗憩于湖心亭。并为湖心亭景色有感而发,留下了美妙诗句:“湖亭突兀宛中央,云压檐牙水绕廊。春至满防新涨绿,秋深四壁暮烟苍。”
7. 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
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个“来今雨轩”,它建于1915年,是普省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代一些社合名流聚会之所。
它得名于一介典故:庸朝诗人杜甫闲居长安,曾一度被唐玄宗赏识,得官有望。一般达官贵人以为他会前途无量,便主动上门结交,可是他后来没作成官,所以讨他就逐渐疏述了。一日,秋雨绵绵,杜甫贫病交迫,适一魏姓故友前去探望,使待人既感激又仿心,因而作待一首。诗前有一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而不来……”。后人便以“旧雨”指“故友”,“今雨”指“新朋”。
“来今雨轩”匾原系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所书,是指所识朋友欢聚一堂之意,款署“水竹■人”。大总统给茶社写匾,可以说是十分气派了。在二、三十年代中,“来今雨轩”的茶客可以说是北京当年最阔气的茶客,外国人有各使馆的公使、参赞、洋行经理、博士、教授;中国人有各部总长、次长、银行行长、大学教授……大概当年北京的一等名流,很少有哪一位没在“来今雨轩”坐过座吧。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活动也曾在此举行。
来今雨轩不及以它的园林秀美吸引游客;其菜肴也颇具特色。其中有著名的冬菜肉包,几十年常盛不衰。它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四川冬菜作馅,略微加糖的面粉作皮,不仅鲜美可口,而且由于蒸的时间较长,一般可放三天不变味儿,价格也较低廉。游人到此,吃几牛肉包,喝一杯清茶,可以饥渴顿消,游兴倍增。另外还有比较名贵的“马先生汤”,以鲍鱼、广肚、鲜贝、海螺、海参、尤鱼等加调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其它还有“赵先生鸡丁”,“鱼香鸭方”,“干烧鱼 ”等名菜。其菜青兼具备方风味,又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当降低川菜“辣度”,增添一点“甜度”来适应一般顾客的口味。
近闻,现在来今雨轩较当年又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品种,如“清蒸活鱼”,“松鼠活鱼”,“五柳鱼”,“糟溜鱼片”等等。更重要的是将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肴馔搬上了餐桌,大致有40多种。如刘姥姥在大观园吃到的。“茄鱼”,薛宝钗赠林黛玉的“冰糖燕窝粥”,史湘云请客的“笼蒸螃蟹”,贾母吃的“牛乳蒸羊羔”等等。
“来今雨轩”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现在大概还在吧,那就是竖在大厅台阶下面的那块青色山子石。这是有名的“小青”,本是圆明园旧物,原有大小二块,曰 “大青、小青”,俗称“破家石”。传说乾隆南巡,在某地见此二石,十分喜爱,惜二石太大,运送困难。有一富室,尽全部家资为运此二石来京。待石至京,该富室已破产矣。这同宋徽宗“花石纲”故事是一样的,只可惜很少人知道了。
“来今雨轩”的名点是“肉末烧饼”、“梅乾菜饱子”,只别来多年,不知何日再能一快朵颐。 8. 上海城隍庙“得意楼”旧话
凡是上了些年纪的老上海,总还记得城隍庙有一间规模宏大,年代古老的茶馆——“春风得意楼”,简称“得意楼”。
当年的“得意楼”,每天天刚亮,便已是熙熙攘攘,高朋满座。到这家茶馆来饮茶的常客,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座位。跑堂的都是些有经验的老手,接待时面带笑容,殷勤而又热情。客人刚坐定,一块热腾腾的毛巾便递了过来,一转身,又将一壶香茗送来了。所用茶具很多是私人自备专用而由茶馆代为保管的。当你才呷了几口茶,跑堂的又过来问用些什么点心,如松月楼的素什锦两面黄,松运楼的蹄膀面,以及南翔馒头等,都可以随叫随到,方便得很。还有些小点心,如刚出炉的蟹亮黄,葱油饼和生煎馒头等,则由小童端着,穿梭也似的来往兜售,既快,又方便,所以也很受顾客欢迎。
“得意楼”的三楼上,特设岛市茶座。为了适应喜爱养鸟的茶客的需要,特为提供水斗和剧帚,免费给条客冲洗鸟笼。各式各样的笼子,各式各样的芙蓉、秃眼和百灵鸟,吱吱喳喳,百鸟争鸣,组成一曲非常悦耳的大合唱。这些爱鸟成僻的鸟主人,一面欣赏自己的爱鸟的妙奏,一面和三明四友扯谈品茗,这种闲情逸致,不是局外人所能意会到的。
“得意楼”还附设三个书场:二楼和底层怡情处二间书场都是光裕社弹词名家的地盘,如夏荷生、徐云志、沈俭安、薛筱卿等,红极一时,天天满座。还有底层的柴行厅,一般属于涧余社的地盘,经常聘请一些评活的响挡。当年许继祥和沈俭安在这说书,卖座始终不衰。城陵庙的书场还有一个特点,是各种小吃的品种很多,有些品种当时还只有在几家书场里才有供应,如鸽蛋圆子,鸭膀鸭舌头,面筋百叶等。听两挡书只花费5分钱,还供应一壶茶,但花费在零食小吃方面的,往往要超过好几倍。
50年代,由于把城隍庙的豫园扩建,将三穗堂,点春堂,和内园三座假山园林连接起来,碎成上海的最大的古色古香的园林,因此“春风得意楼”这座古老的茶馆也就不复存在了。
9. 茶中极品武夷菜
品一杯武夷茶,顿觉滋味醇厚,香气浓郁。
早在800多年前,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已有“武夷溪边莱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之句,可见当时武夷茶就已出名,而为丁谓、蔡襄等文人学士所赏识了。
武夷茶之所以脍炙人口,盛名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明徐勃所说的“山中土气宜茶”。武夷山的奇峰泉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峰岩高耸,峡谷深遂,日照时间比平地短。山间岩泉渗流,终年不绝,相对湿度比较大。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植茶的土壤,几乎全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的,并合有丰富的腐植质。有如此优越的环境,良然会“深山元地不栽茶”了,因此各岩均依崖筑成梯式茶园,有的利用岩凹,石隙垒成的盆栽式茶座,容土植茶,土层深厚,疏松,更适于茶树深根的生长。作为一个茶区,武夷山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繁多。各岩种植的,多半是土生土长的菜茶。用菜茶制成的茶叶,可分为奇种、名种、小种三类;而奇种又有提丛、单丛、名丛之别。所谓名丛,是从各岩茶园里选拔出品质特优的一、二株茶树,分别采摘,单独制作而成的。如大红袍、钱罗汉、白鸡冠、白瑞香、素心兰、金钥匙、不知春、白牡丹、不见天、半天夭、水金龟等等,不胜枚举。以九龙窠的“大红袍”来说吧,它长在绝壁上,叶片厚,色微红,只须数片冲泡,使香气四溢,故有“荣中之王”的美名。除了本山品种之外,近百年来,还从外地引进了不少良种,如水仙、桃仁、奇主、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肉桂等等。所以,有人把武夷山称为“茶树品种的王国”。
自然环境的优良,茶树品种的繁多,加上管理的周到和采制的考究,就使武夷岩茶具有色、香、味均佳的优异品质,而被誉为“茶中极品”。这是介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一片标准的岩茶茶叶,冲泡开来,有“三红七绿”之分,叶缘红似朱砂,叶片绿如宝石,茶水深澄而鲜丽,逗人喜爱。喝起来,纯而不淡,浓而不涩令人喉下润滑,齿颊留芳,味久而益醇。不仅可以提神、益思、破闷、解乏,而且还具有消食、止痢、去暑和醒酒的功效。
清代陆廷灿——《续条经》的作者,有《武夷茶》一诗,写道:
桑■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动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
春雪催蒸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诗中不仅对武夷茶作了形象的描绘,而且极力称道它的功效。更有意思的是清人戴廷栋的两句诗:
我愿息缰依止止,肯分半席作茶佣。
竟由赞美武夷茶,而甘愿去做那里的茶工了。
10. 香浓味醇普洱茶
普洱茶盛名远扬。清人阮福在他的《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醇,京师尤重之。”檀萃的《滇海虞衡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四山作荣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文中所列的六大茶山,皆在今天云南省西双版纳境内。而西双版纳是以绮丽山水著称的,可见好山、好水与好茶是密切关联的。
普洱茶属云南大叶种茶,经科学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名酚类、此茶素的总含量均高,故色艳,香浓、味醇、耐泡。加之制作技艺精湛,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传统名牌茶叶。其中主要产品有红茶,色泽红润,滋味纯强,香气馥郁;绿茶,包括散茶、沱茶、砖茶、饼茶,汤色清澈,茶香浓爽,味醇回甘。普洱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据说现在已远销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
云南是中国栽培茶树较早的省份,也是世界上茶叶的一个原产地。据南糯山的一些农茶老说,在他们之前的55代祖先,就在这一带栽种茶树,并且培育出不少优良的茶叶品种。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写到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的一种。曹雪芹笔下的才子佳人,在大观园中品尝普洱茶时,曾有这样一首很别致的诗:
普洱名茶喷鼻香,饮茶谁识采茶忙?
若怜南国采茶女,忍渴登山与共尝。
听说这些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景谷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又老又高的大茶树,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茶树王”。南编有株“茶树王”,爱侃族人叫它“沙桂条 ”,树高4.59米,树幅达10.9米,直径1.83米,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吸引着世界上好些国家的茶叶专家前去参观。不久以前,在巴达区的大黑山里,又发现一株野生型的火茶树,树高达34米,据说树龄已有1700多年了。
有人说,美丽富饶的云南,是动物。植物和有色金属的“王国”,我认为,云南也称得上是“茶树的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