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清河的欧式一条街
在现在的印象中,农村总是和贫穷、落后及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只是在1949年现政权成立之后分别针对城市及农村长期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后所导致的后果。在此之前,乡村与城市比较并不如此。由此追溯及更远,在中国,乡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及主流。现代意义的城市--以独立的市民阶层产生作为标志--只是在近代由于西方的入侵之后才产生的,而且也只主要限于对外口岸。更多的时候,乡村较之城市占有更多的资源因而总是更加富庶,更加先进,毫无任何闭塞之感。当城市得以独享国家的所有资源之后,乡村才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无论是在大山怀抱中的皖南村落、还是在水网纵横的江南水乡,往日的繁华昌盛转瞬之间成为过眼烟云。但是,它们的记忆,透过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的古镇游而被唤起,却是历史难以抹去的实证。与那些早以名声远扬的古镇相比较,位于四川内地的偏远小镇清河地处华蓥山麓,距离城市更加遥远,却并不因此而陷于闭塞愚昧之中。早在1932年,这里就兴建了欧式一条街,在很多地方都走到了时代的前头。过了八十年后,兴建欧式一条街才再度成为中国的时髦。
清河的欧式一条街是由出生在当地的一个传奇人物范绍增发动兴建的。范被当地人尊称为"范师长"。他出生贫寒,依靠个人奋斗当上了师长军长。由于势单力薄,他只得终日在各大军阀、国民党政府中努力周旋,却显得游刃有余。甚至在1949年以后还当上了现政权的政协委员,真正做作到了善终。表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兴建欧式一条街,也许是为了倡导什么事物和风气吧。这些被贬为军阀的人有许多也怀有理想和抱负,他们资助实业,倡办教育,促进商业,怀着抱效桑梓的愿望,力图将自己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只不过,在当时整个社会的激进思潮的强势影响下,由于诸多原因,他们的这些理想最终成为一场幻影。
从建筑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清河的欧式一条街只不过是借用了欧洲建筑的一些元素,如柱子和拱券。建筑的空间尺度仍然是中国传统式的,可以追溯于中国南方的骑楼。而且,柱头的处理不仑不类,拱券更是不合规范,仅是一段弧线而不是半圆。柱头起拱是罗马风格建筑外在表现的典型形式,而柱子,无论是它的高度或是间距都是受到柱径的严格限制的,不能随意改变。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建筑师都没有掌握西方古典建筑和罗马风格建筑的语法规则,他们设计的欧式一条街并不会比清河好多少。
1949年后,极尽繁华的清河和中国许多乡镇一样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因城乡大防而远离了我们的视角。当它们再度被我们发现之时已经变为了所谓"古镇",原来的富庶徒留下建筑的空壳。走在肮脏的街上,相遇的是呆滞无神的目光,透出因为贫穷和愚昧无知所导致的绝望人生。
我自以为对于贫穷已经见惯不惊了,但这里的贫穷却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清河欧街二楼300米首尾相连的走廊被分隔和封闭,成为人们的居室。而仅仅三个开间大小的面积最多时就居住了十七户人家。我看见张张凉板在狭窄的回廊里首尾相连,就是他们一家人晚上睡觉的地方。回廊里隔出约三个平米的地方,只能摆下一张木板当床,就要居住一户人家。没有通风、没有采光、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人怎样能够在潮湿、闷热、肮脏、昏暗、臭哄哄和乌烟瘴气的地方长期生活,实在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离开了清河,我还参观了范家侄子的一处公馆,同样在垃圾遍地之中徒留下当年时尚的建筑空壳。范绍增本人更具规模的公馆早已被拆毁。一座富庶、时尚的乡镇是如何可能变得这样残破和肮脏,在1932年没有谁能够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