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9/05/11/20090511100133995.jpg唐诗不乏豪言壮语,其中一例是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原诗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春夏之交,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分出塞慰劳,顺便察访军情。在赴边塞途中,诗人写下此诗。
当时的王维,仕途失意,因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将他排斥,唐玄宗派他出塞,其实是降职,诗人心情难免孤寂,所以诗的前四句,写他千里迢迢,"单车"去"边地",孑然一身,抬头见到胡雁归飞,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远离故国,如断根飘蓬。
但后四句笔锋一转,大漠奇景,感召他从孤寂转为豪情,在萧关遇见骑兵侦察,得知都护官仍在前线燕然山克敌,爱国热忱油然而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宏壮的景色,在无边的大漠,烽火台上一缕孤烟直上青天,配上长河似带,浑圆落日降临,好一幅开阔画面,体现了雄浑意境,而大漠的粗犷精神,跃然诗上,难怪近代文评家王国维赞誉此两句诗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古称的"大漠",又叫旱海,维吾尔语叫"库姆",蒙古语叫"戈壁"。
根据今日的地理学,这些都是荒漠,特点是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土地贫瘠;而荒漠又有石质、砾质与沙质之分,如今都称石质和砾质大漠是戈壁,沙质大漠是沙漠。史书中的大漠、沙漠与戈壁在地域的分布上经常相互交错,混而为一。
至于王维目睹的大漠在哪里?近代研究,认为这景观是在宁夏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那应是中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横跨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此一大漠与黄河相依相偎,其豪放与黄河的秀美融为一体。
当然,中国大漠不只是在宁夏。整个大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地带横亘西北、华北和东北土地上,北界西伯利亚,西接阿尔泰山,东连大兴安岭,南逾阴山。史书更将大漠分为漠北与漠南。
漠北多山,从西向东,山势蜿蜒,气势宏伟,各山之间,河流交错,湖泊纵横,水草肥美,宜于畜牧。
西汉武帝时投降匈奴的李陵,曾在〈答苏武书〉中描述漠北情景:"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这里的"胡笳"指匈奴人的乐器││笛子。
在漠北与漠南之间的戈壁,才见沙浪滔天,刮风时黄尘蔽日,但也有一些地方散布浅泉,积聚大小沼泽。到了漠南地区,由东北向西南斜伸,也是河流及湖泊星罗棋布,并以高原为主体,可见到辽阔草原,是个大牧场,
夏季阳光明媚,碧草如茵,牛羊遍野,牧马奔驰,好一派塞外风光。
总之大漠风光,离不开沙漠、高原、山地、丘陵、河流、湖泊和草原,构成多样面貌。但一般人心目中的大漠,是万里黄沙。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的〈黄沙万里〉歌词有云:"黄沙万里没有尽头,随风而乱呼呼吹奏。蹄影凌乱不退后,风沙尽承受。"这种情景,最易使人联想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形容该处是"死亡之海",而"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解作"进得去,出不来";波斯语的意思是"就连无叶小树也不易生长"。
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景观,全是一望无际的沙丘。而在新疆,流行一个传说:
很久前,西域人想引山上雪水灌溉干旱之地,终于求得一位神仙的两件宝贝,一是金斧头,一是金钥匙。结果金斧头交给哈萨克人,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泉水;而金匙交给维吾尔人,本想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怎知金钥匙被神仙的小女儿丢失,神仙一怒之下,将女儿囚禁在盆地,盆地中央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千百年来只见漫天风沙泣诉。
晋朝高僧法显在《佛国记》对该处的描述,是"沙河中多有恶魔热风,遇者皆死,无一余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没有人愿意遇到大漠沙暴,飞砂走石,天昏地暗,眼不能睁,方向莫辨,有如陷入绝境。大漠的迷人,应是奇峰、鸣沙、湖泊、清泉。漫漫黄沙,配上疏落湖水,以及生命力强的绿色植物,加上远古岩画、神祕墓葬以及零星的古城和烽燧。
观赏大漠风光,应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博大浑茫,平静祥和,还是王维的佳句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通过香菱之口,谓茫茫无际的沙漠,只用一个"大"字状其景观;而在那荒凉无边的背景,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黄河杳无尽头自然是"长",长河上一轮圆圆落日,以"圆"配前面的"直",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了。 :) :) 当年塞上多狼烟
一出玉门少人还
唯有男儿心无惧
铁骑纵横卫国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