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denong 发表于 2009-5-16 09:34:45

黛玉为何使现代人难以忘怀(图)

黛玉为何使现代人难以忘怀(图)   

作者: 席慕康德   



陈晓旭曾经是娱乐圈里的人,但她的思想却置身于“娱乐”之外。







【新三才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为能保住在名利较逐中的领先地位,娱乐界中云集的各路大腕明星们,不断地制造和炒作着各自的新闻,绯闻,孜孜以求不被观众淡忘,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在另一头,二十年前,由于林黛玉观众认识了陈晓旭;二十年来,她渐渐淡出娱乐圈,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珍爱的事业上,紧紧地保持住林黛玉的名节;二十年后,她悄然而逝, 人们却总也挥不去记忆里陈晓旭笑靥中那略带哀伤的眼神,“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林黛玉的“质本洁”终以陈晓旭的“还洁去”永远地定格于人们的脑海里,有人不禁慨叹,传统文化与女性妩媚之完美结合,斯人也。

世人有时真是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因为林黛玉才喜欢陈晓旭,还是因为陈晓旭像极了林黛玉而将二人视为一体。总之,黛玉是美丽的,正像网友说的那样,她的“美丽是一种对生命珍视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珍爱的方式,是返仆归真,是人性的回归,是自然的永恒。”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对于美丽的偏爱是人之常情,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普世价值,人们纪念陈晓旭是因为她是黛玉的化身,而黛玉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仅是因为她拥有女性柔美的形象,温婉的内心、丰富的情感,而更是因为人们从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久远记忆中对纯善纯美的寄托。

滚滚红尘中,当人们的温饱渴求得以满足后,便开始了对美色及各种感官享受无限度的追逐,于排挤,倾轧中苦苦地挣扎着,痛苦与失落则伴随一生。

然,此并非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曾子尚且道“吾日三省其身”,不为外物所困,明心清智,好德胜于好色,以实现人生之终极价值为至圣目标,并倾毕生之力以践之,方是如孔子般古圣先贤们所推崇的。

陈晓旭全然如黛玉般的美丽更是缘于她出众的才华和率真的性情。

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在大观园中领众姐妹之首;而陈晓旭在14岁时就写成了空灵飘逸,纯朴深邃的诗歌,她们二人无论内在,外在都不是一个“相像”所能概括得了的,简直就是天造地设,曾有人猜测或许陈晓旭就是为林黛玉而生的。

她之所以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她身上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古典美的要求---至真,至善,至美。

当“黛玉”从银屏上走下来后,便舍弃了自己容貌上的优势,一面尽力在所从事的广告事业上,一面尽心于人生终极价值的感悟中。她对生命本质的领悟一直坚定着她内心的信念,哪怕在病魔面前都从未退缩过。她曾真心坦言,“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她对生命价值诚挚的坚守,是难能可贵的,是不可多得的,此心意则天地可表。

现代人不能理解也很难想象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内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知天命”,而后心存敬畏的。

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全球化的今日,很多人崇尚的是不择手段的夺取,尔虞我诈,明争敢斗,为了个人的一点利益不惜伤害别人。如果有人能在利益争斗面前隐忍身退,就会被认为是胆小懦弱,这与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

《尚书》曾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道:“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说必须有忍耐之心,才能办成事情;拥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陈晓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以前棱角过于分明,不容忍别人,造成很多痛苦,后来受到圣贤书的启悟,明白了“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晴云淡”的深刻道理,从此对人生境界的认知完全改写。由于她的悟道,她才能忍人所不能忍,这份内心的坚毅与决绝终于成就了她走上追寻人生真正存在意义的通途。
   
中国古代用君子和淑女来指称仪态端庄,品行高尚的男人和女人,坚持善的,惩治恶的,赞扬美好的,唾弃丑陋的,才是君子之为,淑女所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荣辱观的诠释。对善恶,美丑的评判取舍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标准。“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坚持人的真性情就是坚持善良,善良是诚挚的,纯美的,林黛玉为世人留下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千古绝唱,而陈晓旭却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续写了回归生命本性的绚丽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黛玉为何使现代人难以忘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