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五次人口大疏散
“共和国”的五次人口大疏散中国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
第一次是因“三年自然灾害”,城市人口向农村的非政策性移动,大部分是饿跑的,比如五八年大跃进城市增容时涌进的大批“盲流”,除了饿死人的地区没人回去,其它来自相对有点生存出路的地区,大部都回流原藉了,这种情况,从东北回流到山东河北一带的较多,回流河南的较少。
第二次是政策性的疏散,是为了缓解失业人口的压力,当时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刘少奇接手了老毛败家造成的烂摊子而出台的经济政策,大跃进时城市中扶植的五小企业和地方企业“关、停、并、转”大批“下马”,失业人口大量激增,加上国际上和台湾方面的反共攻势,国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叛因素,为了缓解这个压力,中共一箭双雕的使用了阶级斗争这个法宝,借四清运动之机驱赶城市中的弱势阶层,中共的“无产阶级专政”也是继五三年镇反之后从此升温的,四清运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它的矛头都是对准了共和国特有的贱民阶层“黑五类”,是拿黑五类祭刀威摄人民的反抗。遣送五类分子家庭下放农村监督改造,而在“关、停、并、转”大量解雇工人时,黑五及其子女首当其冲的也就成为迫害岐视对象,不仅是失业,而且要全家“下放”。
与此同时,当局还驱赶失业的平民到农村去,还强迫企业中有不良思想的工人“自愿”到“三线”去。那时候的失业人员还不叫知青,叫社会青年,其群落成份比较复杂,有小学缀学失学的,有高考落榜的,有大学毕业不服从分配的(分配到边疆三线)还有两劳释放的,还有部分孤儿和轻微残疾人。当时为了鼓励下乡,是给一笔安家费的,大约两百元人民币吧,因此很多年纪小的孩子由于家境困难也都报了名,而“公社”(街道居委会)为了向上报成绩,也乐得扩大名额。仅一个公社(街道居委会)就下放二百多社会青年,这还不包括那些被强制遣送的五类分子家庭。
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文革初期和后期都大量驱赶五类分子到农村接受专政。文革初期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驱赶城市“黑五类”人口是由老红卫兵执行的,目标主要是北京等大城市的“黑五类分子”,遣返他们到原籍。文革后期是“清理阶级队伍”,进一步肃清城市人口中的“黑五类”人口,由各地的革委会和群众专政队执行,也就是那些在运动中已经被斗争虐待侥幸活下来的“牛鬼蛇神”。
第四次,也是大家都亲身经历过的“五七战士”下放和知青插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我就不再赘述。六四年与六五年两届下放社会青年被称谓“老知青”,以区别文革后期大批的知青。为了欺骗这些失业人员,毛泽东有个讲话: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去是大有可为的。还树立了邢燕子董家耕等样板,周恩来还曾亲往新疆慰问兵团老知青。这两届知青的家庭出身基本都是平民或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等到八十年代知青大批回城时,他(她)们也基本上都在农村落了户,成为“贫下中农”了。
第五次是七十年代初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当时的动员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驱赶城市下层居民伴随知青疏散到农村去。但实际上,是给那些转业的军人和回城的五七干部让位置,城市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因为复员转业军人大部分是农民出身,一进城就是全家十几口。“五七战士”们这几年在农村也没闲着,都添了丁,一回城也是十几口。
我想,有网友说他十三岁就下乡,这很可能是他受了家庭出身的牵连,这个说法居然有人提出质疑,说十三岁的小孩子不可能下乡。我没有为谁辩护的意思,不过是给网友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这里很多“60后”“70后”都不太了解这期间发生的事情,老实说我那时也很小,但我的记忆不差,应该要大家知道,十几岁孩子下乡,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再多说一句,就是有些网友包括我本人,为什么不肯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到底,我们是草根,不比那些大佬,我们草根是杨进兴一个级别的,不是沈醉!镇反时枪毙的是杨进兴,沈醉却被养起来了。说到底,中共最恨最怕的还是我们这些草根,因为草根自由派人数多,看得见却摸不着,睁开眼睛一个没有,闭上眼睛遍地都是,它是控制不了的,不象那些已经被它控制的大佬,想抓就抓。咱若是逞英雄树棍棍也不难,咱到是想去秦城,但资格不够啊!那是给大佬们呆的地方。
因为不是大佬,中共对付咱们可就没那么斯文客气了,随便找个理由比如嫖娼啊流氓啊什么的,就把咱整到法轮功呆的地方去了。中国海关入境处在柜台下都有黑名单和照片,凡是入境人员与名单和照片似曾相识的,都会反复核对,根据上级的指示,或拒绝入境,或开始监视。海外民运里有大量中共特务这是事实吧?不然怎么内斗的这么欢啊?那特务是谁呢?鬼知道谁是啊?不提防能行吗?所以呢,在海外中文网站鼓动网友实名上网的,我看他不是迂腐就是别有用心。
[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2-6-13 13:31 编辑 ]
回复 1# 的帖子
谢谢。重点发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