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私德”
神九上天,道德探底,中国社会道德已经进入有史以来最败坏的时期。造成当下社会道德全面沦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邪恶的一党专制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毫无人性道德的政治架构,中共六十多年来大力灌输党文化和对传统道德的毁灭性打击,人的信仰普遍丧失和疯狂拜金不择手段牟利的常态化,多数人没有宗教心态缺乏宗教感情,中共血债派取缔和持续打压奉行“真、善、忍”弘扬传统美德的法轮功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对道德探底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因素近来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人们对道德问题的错误看法和由此形成似是而非的道德观念。因此,批判和纠正某些模糊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前没有开通微博时,我很少听到有关“私德”的说法。自从上了微博之后,才知道现在不少人接受这样的观点:把道德分成“公德”和“私德”,“公德”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一个人“公德”不好,损害群体或他人利益,大家可以批评谴责甚至制止其不良行为;而一个人“私德”不好,通常不会直接危害(间接或轻微危害不可避免)公众和他人,外人不必也无权批评制止。也就是说只能干预违背“公德”的行为,却不能过问和染指别人的“私德”,无论对方是普通公民还是公众人物,也无论其“私德”是好是坏,甚至表现得多么糟糕。
“公德”这个概念好理解,人们通常都会运用得恰到好处。而“私德”是褒义词,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应该指良好的个人品质,积极向上不颓废的私生活。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私德”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指不良的个人品质、甚至荒淫堕落的私生活。把消沉、颓废、甚至淫荡的东西称之为一种“德”,这是对道德或“德”这种崇高字眼的滥用。无论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几乎都是指比较高尚的行为准则。如政治伦理、经济伦理、军事伦理、外交伦理、以及个人道德、群体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爱情道德、性道德等等,指的都是崇高的东西,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际和谐的行为规范。即使最不济的“次道德”,也包含盗亦有道,凡事都要讲规矩这一层正面意义。而“私德”却专指不良的个人作风和颓废的个人生活,很大程度上排斥个人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行为,实在玷污了“德”这个神圣字眼。
对道德进行分类、探讨和传播,目的是为了强化道德观念和提升道德水准。把道德分成“公德”和“私德”,把不检点的个人行为和放荡的私生活统统纳入“私德”,如此划分和归纳出来的“德”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但无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思想道德观念的错乱,导致私人道德下滑甚至沦丧。打个比方,如果把某种经常食用的美食称为粪便,或者把粪便称为美食,结果必然令人作呕,使人大倒胃口,食欲锐减、丧失、严重的会患上厌食症,而且还会造成香臭不分,甚至可能把美食当粪便倒掉,而把粪便当美食储藏以备食用。同样道理,把不良的个人作风和颓废淫荡的私生活称为一种“德”,也会造成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混乱,使人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甚至以低俗下流为荣,以高雅正派为耻,结果必然导致个人道德大幅下滑甚至全面沦丧。
在现实生活中,“私德”往往成为追求颓废放荡生活的借口和拒绝道德批评的挡箭牌。在微博上不时见到这样的情形:每当有人批评公众人物(包括所谓公知)品行不端、偷情外遇、吃喝嫖赌、卖淫嫖娼、甚至集体淫乱换妻之类时,通常都会遇到一群另类“卫道士”跳出来反驳:那是人家的“私德”,言下之意外人无权介入和批评干预。“私德”这个挡箭牌果然十分了得,批评者闻之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私德”成为某些公众人物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保护伞,在权力不受监督的官场,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官员腐化堕落、包二奶搞女人的护身符。如今金瓶梅效应在官场持续发酵,民众对官员贪婪淫荡的举止司空见惯,容忍度越来越高,这也许就跟人们“私德”意识增强有关。上梁不正下梁歪,达官贵人、公职人员、公众人物在“私德”之类说辞或多或少保护下腐化堕落、品行恶化的表现对普通民众产生示范作用,造成社会上诸如“性贿赂”“拼(干)爹”之类丛林规则盛行,社会道德全面崩溃。
把缺德(缺乏家庭道德、性道德,私生活道德)称为“私德”,只会加速道德下滑、推动道德探底。把不良的个人嗜好、品味归纳为“私德”,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心理暗示:那些不好的个人品行也是一种“德”,值得提倡和推广,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推广这种名义上的“德”而实际上的缺德。因此必须慎用“私德”一词,尽量不要把猥琐的个人举止、颓废的私生活叫做“私德”,而应该以“私域”“私权”“隐私”“隐私权”之类称之。“私域”或“隐私”是中性词,既包括对社会具有间接或潜在危害但又基本上不违背“公德”的个人不良品行,也包括对社会完全无害的个人习惯或嗜好,还包括对社会有益无害当事人不想公开的个人良好品质。
“私德”一词赋予不良个人品行或颓废私生活的神圣性和不可干预性,这样容易释放人的原始欲望和人性弱点,造成人欲横流的局面。而改用“私域”或“隐私”就能克服这种缺陷。对于个人“隐私”来说,一方面政府、社会、个人都必须充分尊重普通公民的“隐私”,另一方面对普遍存在于普通公民“隐私”中的个人不良品行媒体和公众可以从宏观层面批评疏导,但不能具体干预或强制纠正。这就像社会公众对待吸烟的态度,一方面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宣传吸烟的危害,另一方面又不可干预成年公民私下吸烟或实行强制戒烟。这样既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又能抑制人性中邪恶的一面不受限制地释放。而政府官员或公众人物的“隐私”必须加以限制,他们猥亵的举止和颓废放荡的私生活可以被公开曝光和批评,这样既能净化上流社会,又能提升民众道德判断力,扭转道德下滑探底的颓势。总之,慎用“私德”,尽量用“私域”或“隐私”代替之,势在必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