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figs 发表于 2009-6-19 20:51:45

论文“测谎仪”引发高校轩然大波

一套自称能"测谎"的学位论文检测系统,于2008年底悄然在一些高校推广,不期然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技术与学术沉疴之间的抗衡,到底会有怎样电光石火的碰撞?

"又有两人被查出抄袭,停止其毕业程序"。5月8日,韩彦坤收到了导师吴天的一条短信,正在公司开会的他一时忘记了会场纪律,腾地站了起来,大喊一声:"我靠,不会吧!"

在领导和同事们诧异的目光下,韩彦坤连声说着"对不起"坐回了原位,但内心再也平静不下来。

韩彦坤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班的硕士研究生,他是应届生里的幸运儿,早在2009年2月就被天津高速公司录取了,其时,学院里只有大约20%应届生签了工作合约。

来自导师的短信,让他担心自己论文的命运,进而担心自己的前程。此前,他已经接到同宿舍的李嘉打来的电话,说学院4月23日送出去盲审的论文已经陆续发回来了,结果还不知道,据小道消息称,有些外审学校会使用一套"测谎"软件,专查学位论文抄袭。

5月8日当晚,韩彦坤订了次日返校的机票。他原本订好一张10天后回成都的特价机票,D字级的,不能改签也不能退票,他等不及了,只能白白损失400块钱。

同一时期,与韩彦坤情况相似的张晴也拖着行李匆忙赶回武汉。

在研一还没结束的时候,张晴就已经完成学分离开华中科技大学,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算下来,这两年她在学校里呆着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8个月。

张晴的毕业论文早在一个月之前已向导师提交了初稿,迟迟没有回音。4月初,她从QQ群邮件里得知,今年学校要引入一个论文"反剽窃系统"。QQ群邮件,也是她离开学校之后获知学校信息的唯一手段。

与韩彦坤一样,回到学校的张晴亲眼目睹了这场"反剽窃系统"引发的大地震。

一群受到惊吓的"白鼠"

那套引起恐慌的反剽窃软件,正式名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学生们习惯称其为"测谎仪"。最初的传闻里,它功能强大,面对学位论文有一双火眼金睛。

韩彦坤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奢侈品广告的,4.2万字的论文,他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这速度算不上快,师兄师姐在介绍"经验"时说,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方法是直接找一篇现成的论文,在那上面进行一些修补删减,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拷贝一点其他论文的观点,就OK了。

师兄张横还告诉韩彦坤,一定要放宽心,很好过,"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韩彦坤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用"拷贝粘贴法"写论文的。对于他们而言,还有比这个更现实更迫切的任务:实习、找工作。

张晴同样认为论文抄袭不值得小题大做。4月底,她所在的学校有五名学生因学位论文抄袭被追回了学位,其中有两名博士。"那肯定是抄得太离谱了,不然怎么可能被取消学位?"

近几年,因为论文抄袭而被取消学位的新闻屡见报端。而新华网针对论文抄袭事件的调查显示,44.25%的投票者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24.28%的投票者在评价此事的社会影响时选择了"不抄白不抄,大家都这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沈阳副教授,曾申请和获得多项反剽窃专利授权,他自主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目前已在全国20多所高校院系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沈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曾检测一所部属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命题论文,783篇论文中,涉嫌抄袭者过半。全文剽窃的论文有161篇,占20.4%;段落剽窃256篇,占33.2%。而他对一所重点院校的450名本科生进行了"剽窃行为的自我评估"调查。认为自己"经常"剽窃的学生占到了32.84%,还有46.15%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多"剽窃。

在国内某些高校推广的,是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另一套学术"测谎仪",即TMLC。

3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发布通知,对所有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相关处罚中,最轻的一条是"一年后重新申请学位"。

仅在武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引进了这个系统。武汉大学抽检10%的学位论文,其余的学校都是全检。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BBS"白云黄鹤"里,"研究生苑"版前所未有的热闹,有学生戏称这一届毕业的学生是"小白鼠"--成为了此系统的实验品。

"被雷得外焦内嫩"

张晴所在的院系,除了教务在4月份时通知过一次"被系统检测出30%的,直接不授予学位"之外,所有关于此系统的讨论,都是"据说"--

"据说有的院系挂了三分之一!"

"据说有的院系65个人,挂了27个!"

没有人证实这些说法,但恐慌在蔓延。

韩彦坤所在班的QQ群里,颇有点"哀鸿遍野"的景象。此前,这个群里的谈话内容多数是班级里饭局的邀约和八卦的调侃,而5月8日这天,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大家的发言无一例外用上了大量的问号和感叹号,还有哭泣的表情,对"测谎"越描越玄的猜测,更加深了众人的恐惧。有人甚至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在群里广为流传:

"天灾人祸躲不脱,金融危机还未过,测谎机器又来作,到底让活不让活。"

而韩彦坤的同学马平就在这天收到了一条让她觉得"霉起冬瓜灰"(成都方言,意为很倒霉)的通知:论文外审没有通过,延迟答辩。这意味着她不能和同学们同期毕业,毕业证和学位证要延迟到12月份才可能拿到。

问题出在外审老师使用的学术不端"测谎仪"上。那篇没通过答辩的论文,据说已经亮起了"红灯",用"行话"解释,就是3.6万字的论文里的文字复制比例超过了30%,有段落抄袭的嫌疑。

jianrenz 发表于 2009-6-22 00:26:02

学术造假有专业公司:明码标价一条龙服务(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06/21/20090621101136203.jpg

大学毕业需要论文评职称晋级需要论文,巨大的需求使中国成为一个论文繁荣的国度.

"女教授联名举报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论文抄袭,辽宁大学副校长涉嫌论文抄袭" ...
...翻开报纸,近期一连串与论文造假相关的学术腐败事件撞入公众眼帘.其实,无论是走进大学校园,或者上网搜索,代写论文,代发论文的广告到处都是.只要出3000元,或者更低的价格,你就可以享受到从写到发的一条龙造假服务,而且还可以让这些来路不明的论文登上指定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有的论文造假中介甚至堂而皇之在写字楼里租起了办公间.

论文造假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链.南京是众多高校和学术机构的所在地,近日,快报记者对这产业链上的相关节点进行了调查.

[ "黑色"产业链中介]之谁在提供一条龙服务

就在各地学术丑闻惊爆四起的时候,南京的学术界仍是风平浪静.但可以肯定的是,南京并不是一块"净土.经快报记者多日调查发现,南京竟然存在多家学术造假一条龙服务专业公司.

"中国期刊社在线网南京编审中心(以下简称南京编审中心),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学术不端的中介机构.这个机构在南京算是做得比较大的,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在南京市鼓楼区一个新建的写字楼里拥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配有三到四个工作人员.

在南京编审中心的网站上,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为工程师,统计师,经济师,政工师,教师,医师等职称论文的发表提供便捷.网站也把他们能够发表论文的杂志一一刊登出来,有科技类期刊,教育类期刊,经济类期刊,社科类期刊和医药类期刊,各种杂志报纸有近百种.在他们的展示平台上,一些号称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杂志也赫然在列,如"中华消化外科",
"中国教师"等.

从这个对外公开的网站上,记者发现这个编审中心的"业务"很繁忙,而且还把生意做到了全中国.在这个网站,他们专门开辟有一个"期刊发表动态"的栏目,公布客户的论文发表情况.上面写道:
"南京张老师,文章"英语阅读课程中阅读策略运用和英语泛读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安排"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月刊出刊,通知书本编审中心已经邮递.

"河南郑州吴老师,文章"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建议,已经安排"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上,通知书正在邮递中. "

"朱先生,您的论文"基于CAN总线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分站的设计,经过审阅,已经安排在"科技风"杂志2008年第11月出刊,届时有杂志社直接邮递给你样刊,录用通知书也已由本编审中心邮局平信昨日邮递出去,请查收.
"

... ...

从这些通知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客户有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工程师,医生,涉及多个学科.

记者以想要发表论文者的身份来到了他们的工作间.位于写字楼20楼的办公间窗明几净,门口就挂有"中国期刊社在线网南京编审中心"的牌子.有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操作.他们不是在写论文,而是通过QQ和外界取得联系.

但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名片上,却都印着编辑和记者的头衔.

论文造假流程揭秘

"我们提供收稿,审稿,发稿的一站式服务."在编审中心的宣传册上,印着这么一句广告语.

但这个中心的服务还不限于此.记者以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身份,和中心工作人员在QQ上进行了聊天.下面是部分聊天记录:

记者:我想问一下,发一个语文类教育论文大概多少钱,包括代写?

南京编审中心:初中还是高中?

记者:初中.

南京编审中心"考试"杂志,可以安排8月份出来.

记者:多少钱?

南京编审中心: 300元代写,代发600元,一共900元.

记者:怎么交钱?

南京编审中心:来我们编辑部交,或者汇款.你可以先定一下题目,构建和谐语文课堂"如何?还是"语文的审美创造?

记者:论文能保证原创吗?现在网上抄袭的人很多.

南京编审中心:抄袭的论文都是不能发出来的,我们把文章给你的时候,你可以先去检查一下.

记者:你们帮我写论文的都是些什么人?怎么保证论文的质量?

南京编审中心:我们会帮你找个有语文教学背景的老师,保证是你的同行.质量以发出来为准.能发出来的,肯定是质量好的.

暗访中,记者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个编审中心论文造假的流程:客户必须先缴纳50%的保证金,然后由编审中心挑选一位和客户身份背景差不多的枪手,写出一篇论文.

论文写好后,由客户挑选需要发表的期刊.不是所有期刊的版面都是可以用钱买到的,所以,编审中心会把和自己有合作的杂志名录提供给用户,在这个有限范围内进行挑选.

期刊确定之后,论文由编审中心邮寄过去.期刊不同,编辑的周期也不同.一般在一个星期内,如果论文通过期刊编辑审核,期刊编辑部会发一个录用函给用户,用户只要根据录用函,把剩余50%的钱邮寄给期刊,论文就能在不久后刊登了.

不同的期刊,版面费不一样.一般每个版面都在千元以内,一个版能刊登1500-2000字符数.如果有图或表格的话,必须另外加一个版面.

南京编审中心还作出承诺:作者一个星期左右可以收到采用稿件的书面通知书,优先安排的稿件1-2个月就可以发表,当月出刊邮递给作者杂志本2.

[ "黑色"产业链客户]之一个人的职评经历

南京编审中心是众多学术造假机构之一.打开互联网搜索引擎,输入"论文代写,论文代发"等关键词,跳出来的搜索项竟然达到数百万条之多.

如此庞大的市场,背后支撑它的是旺盛的需求.

刘启(化名)毕业于苏州大学新闻系,目前在江苏一家县级报纸做中层干部.这个从业五年的"老"记者,从来没有为写文章操心过,但是,在如何写论文的时候,他却发了愁.

"这倒不是我不会写论文,而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发.刘启知道,刊登新闻类学术论文的好杂志并不多,如果他纯粹按照一般的投稿流程,把自己的论文投过去的话,估计等一百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从业五年,刘启一共评了两次职称,发了两个论文.这两次发表论文的经历,刘启都很有感慨.

记得三年前,刘启要评初级职称了.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就了一篇新闻业务论文,内容是关于如何写农业新闻的,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写完后,刘启感觉很满意,于是投给了自己母校的一份学术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启现在想来,自己的这篇论文最多算是业务交流稿,毫无学术可言,所以在投稿了两个月后,他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这可急坏了他,因为评职称要求的论文发表的期限马上要到了.

最终,刘启在一个朋友帮忙下,联系上了另外一所大学的老师,这个老师兼任学校内一张报纸的编辑.
"像你评初级职称,根本不需要发到好的期刊上去,随便哪里只要能发出来就可以了. "

随后,刘启在一家很好的饭店请这位老师兼编辑吃了顿饭,又送了很多土特产,前后包括路费花去近千元,终于在一个星期后看见了自己已经被删成五六百字的"论文."

无论长短,好歹也算过了关,刘启很顺利地评上了初级职称.

等到今年评中级职称的时候,刘启已经老练多了.而且,已经升任中层的他,也根本没有时间写什么论文.于是,他打开电脑,找了一家代写论文的网站,花了300元让他们为自己写了一篇新闻类"学术论文.

但是,他并没有享受这家网站的"一条龙"服务,价格太贵,开价要3000元,我自己找杂志社便宜多了.
"果然,根据这家网站推荐的杂志名单,刘启打电话给"× ×记者"杂志.电话里的编辑非常爽快,
"你只要出点版面费就行了,保证能发,如果质量不好,我们帮你修改.

杂志编辑开出的价格是800元,两个页面,能够发2000多字.刘启在心里估算了一下:不用请客送礼,也不欠人家人情,这点钱还是值的.

于是,刘启把论文邮寄过去的同时,又把800元版面费汇到了编辑部.两个月后,刊登他论文的崭新杂志邮寄到了他的手中.

刘启前后花去了1100元,比代写论文网站的开价便宜了1900元.玩这样的小聪明,刘启觉得非常值.

市场的需求有多大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那么,论文造假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只要有评职称的地方,就有论文发表的需求."南京一家专门代写代发论文的机构,在自己的广告语上就这么写道:
"为评定系列职称的企事业单位人士,提供收,审,发稿一站式服务. "

但这只是需求的一部分.有些单位为了自身的评级,也在进行集体学术造假.在采访中,记者获知,在多年前,江苏有一所中学曾经为了提档升级,花了10多万,购买了某大学学报的所有版面,发表本校老师的论文.

而这家大学的学报为了保证自己的学术质量,并没有把这些老师拼凑出来的论文发在日常的版面上,而是另外出了一个"特刊"发行范围只限于这所学校.但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版面样式,和正版的学报没有任何差别.

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方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学报获得丰厚利润,而学校也提升了自身形象,为未来的成功晋级打下基础.

已经有工作的人,为了晋升,加薪,只好四处找门道去发论文,而对于那些准备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写论文也是一个头疼的事情.

走进南京的一些大学校园,特别是在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在校园的宣传栏内,贴满了代写论文的广告.而这些像牛皮癣一样的广告,在大学师生的眼里,已经见怪不怪.

南京某大学一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我们毕业前,先是忙着实习,然后忙着找工作,想要静下心来写一点论文,是不太可能的."这位学生说,现在一些期刊社的反抄袭功能特别强,以前还可以东拼
西凑,弄出一篇论文,现在想要抄袭,确实有点困难.所以,那些代写论文的中介机构,打着"反抄袭,包原创"的旗号,还是很能吸引一部分人的.

"对这样的抄袭行为,我向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河海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慧明在一次论文答辩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学生的论文有明显抄袭的痕迹,
立马取消了他的论文答辩资格,让他重新写.
"你提交的论文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创新,但必须要以自己的体例,方式,来把自己理解的东西写下来."

"现在确实有些机构在干这些学术不端的行为.刘慧明说,他自己发表论文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遇到需要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他都一概拒绝.但是,一些不收版面费的期刊,没有人际关系也很难刊登,对于一些真正研究学问的人来说,自己得意的论文一般都拿到国外去发了.
"

记者在采访多名大学教授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
"浓厚的商业操作方式已经让中国的一些期刊没有可信度,学术价值也在下降."一些理工科专家更是以论文能发在国外的期刊上为荣,国内的刊物基本不予考虑了.
"

michaeovich 发表于 2009-6-22 05:21:02

广州又爆“中医大剽窃”,学术腐败层出不穷

远在东北的“辽大抄袭门”余波未息,南国广州又爆出“中医大剽窃”事件。发生在高等院校的学术不端行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广州中医药大学两名女教授举报该校校长徐志伟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两篇文章雷同字数比例接近44%,就连用于实验的小白鼠体重亦毫发不差、别无二致。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雷同文段还出现文字、标点甚至排版“错则同错”的现象。

事件目前仍处于媒体曝光阶段,权威部门尚未介入调查,但当事人徐志伟面对质疑语焉不详、言顾左右,给出的解释是──“有人别有用心,目的是把我搞下台”──苍白无力,难以服众。由此推想,事情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该事件的披露,顺带反映出学术腐败行为的“新动向”。其一,涉及人员高端化。高等院校“掌门人”涉嫌抄袭剽窃,迄今似乎仍是头一宗── 一校之长尚且行为不端,不免让人增添“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担忧。其二,论文捉刀现象浮出水面。事件中,举报人之一吴丽丽自称是抄袭论文的“捉刀者”,换言之,徐志伟连抄都懒得自己抄,著实令人叹服。其三,学术腐败趋向“黑社会化”。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知名学者葛剑雄参与打假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相关人士以电话和匿名信等方式,对其进行威胁恐吓,卑劣行径几近街头混混。

近年来,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学术造假、学钱交易的丑闻屡见不鲜,蔚为壮观。抄袭者的个人操守和道德品质固然应当受到谴责批判,引致学术腐败的制度土壤更应引起反思和整肃。

可以说,中国目前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是造成抄袭、造假现象横生的一大诱因。学术体制日趋功利化、工具化和反科学化,采取简单的量化标准作为评价和奖罚的尺度,片面追求所谓学术成果的“快、多、新、大、用”。在这种急功近利、俗不可耐的氛围中,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社会,而是为了捞取好处,学术也便成了某些人和某些单位的“升降机、敲门砖和印钞机”,就连“大家闺秀”亦不惜“倚门卖笑”。知名学者易中天曾对此发表议论──“学术量化之后,大学老师每天都在计较发多少论文,发在哪里。大学就像个养鸡场,学校天天数蛋,简直就是地主老财的思维方式”。

学术腐败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术和学术中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的最后底线。它的风气败坏,将毒害一代青年学人的良知,摧毁社会的价值观。板子打在造假者身上,只是治标之策,倘若不铲除制度土壤,对学术不端行为刮骨疗伤、正本清源,一个“文抄公”倒下了,还会有无数的“文抄公”继续招摇过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测谎仪”引发高校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