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论题
有一天,李某在上班路上,遇到已有多年不见的老乡洪兄,心情异常兴奋。一拍他的肩膀劈头就问:你咋也来这里啦?生活有着落了没有?过得还幸福吗?……这里的“幸福吗”,显然是一种拉家常式的问候,是在问他的现状究竟怎么样。你幸福吗?见人就问,这就不同了。想问的(主要)应该是:你比过去幸福吗?或者说你比他人幸福吗?……这样一个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或参照标准方能回答的问题。比如说莫言,面对央视提问“你幸福吗?”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不知道的是参照标准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我莫言一下子是不好回答的(也有拒绝回答的意思)。站在央视的角度来看,(有人说,这是一个白痴问题)其实是把采访对象当成了“白痴”,而且还要戏弄到诺奖得主莫言头上去,结果只能是碰钉子了。难道还要叫莫言这样说不成——什么幸福不幸福,人家动辄就上亿,而我凭自己的努力也才这区区几百万,开什么国际玩笑!
走笔至此,不禁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村庄,有几百户人家。他们用自己的集体共有经济办起了一个公司。起初阶段,公司不景气。后来,也就无偿租给村领导一伙人经营了。其实,是村干部自己这样说这样做的,村民们只不过在当时并没有提出反对而已。
经营者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趁着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样一个机会,将蛋糕越做越大了。使得原来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如今已发展成有上千人上一定规模的大公司了。
多数村民都在公司里打工。干的是苦活,领的是低工资。村民们对此都很有意见,并提出类似于“我们也要做股东”这样的要求。
怎奈何村领导就是“绝不”。理由是:(一)当初没有说租金是多少、租期有多长,说明我们可以继续无偿租下去;(二)条件还不成熟。等到村民们的素质提高了、思想统一了、能参与管理了再考虑也不迟。
很多村民虽愤愤不平,但终因欲告无门,也就只能暂且作罢。
管理者为了生怕“刁民”闹事,苦思冥想又生一计:先是从赚来的大把大把的钱里拿出一点来,包成红包,送给几个生活困难户;然后再逐个儿进行采访。想通过“你幸福吗?”这样的采访活动,来营造“我们是文明、幸福的新农村”这样一个气氛。既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同时又能达到还是我“行”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但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答案竟然是这样五花八门:
老农A回答说:“我有这样的(低保)生活知足了、知足了……托领导的福,真是太感谢了!”多好的一个顺民!提问者在心里总是默默地赞许着。老农B心想发几句牢骚,但看在红包的情分上……转念一想觉得还是算了。于是,就勉勉强强地说了这样一句话:“领导认为咋的就咋的,反正我无所谓。”老农C显得一脸无奈的样子,沉默片刻终于开口反问了一句:“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也能算幸福吗?”在一旁的村干部一时无言以对,显得好不尴尬。老农D越说越激动:“……你们真是太‘神’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现在又想用这么一点点红包来打发我们,还要我们为你们唱赞歌,当我们是傻瓜啊?!”老农E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们这帮人,简直是……”(还是不说了吧,实在是太尴尬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