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难、难、难
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距今将两百年了。其间,经前、后3鼎甲、同光13绝、及梅、程、周等表演艺术家及相关文人群好几万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从人物造型到舞台布景,从音乐、到台词、曲调,方方面面都得到质的飞跃。为此,才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才当得起‘国戏’雅称。如一直坚持于当初单调、平乏的表演形式,很难想象有今日之辉煌。所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最近,连看了好几场央视青京赛,深感’创新‘实实不易。表演程式化本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一板一眼‘,是衡量角儿艺术功底的标准。可能这次评委也是以此为据的。所以创新行为也得不到鼓励的高分。以花旦组为例,复赛中令观众面前一亮有几人,其中较为出彩有来自山东京剧团的聂媛。她表演的‘卖水’片断时长比严格按程式化表演约多1分多钟。在这时段里,她在唱腔里多了些婉转、娇柔的尾声,在舞蹈更多了些轻妙、舒展的动作。虽然,她的功底远未达到炉火纯青的标准,但她在唱、舞等方面的创新努力,使‘这一个’艺术形象更饱满、更灵动。须知,墨守成规是任何形式的艺术进步的大忌。
反观从市井镇口走出来的滩簧戏发展成的某个剧种的现况,就可知艺术生命的延续首先需要的是否定自身落后时代的事实,然后才是或改革、或创新。该剧种原本是雅致不及南昆,大气不及京剧,细腻不及越剧的剧种。又无多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前靠地方政绩的需要,勉强登堂入室,一度成为长三角地区地位高于锡、苏剧的剧种。现在本可以借助本地政府雄厚的资金实力,来个较有力度和深度的创新行为,吸引老、新观众青睐【黄梅戏就是先例】。可惜由于固步自封,该剧种沦落到如今观众寥落的尴尬地步。其领导人却说‘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 。正是这个奶奶级的演员长期独领风骚数十年,致使新人没有舞台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迎合‘整个大环境’进步的趋势有所创新。久尔久之,必将僵化成无人喝彩的境地,最终黯然退场。自唐以来的舞台表演形式由兴而盛而衰的实例还少吗?
当然,创新之路的艰辛非局外人能想象的。京剧主乐原是弦乐,后来云南的奚啸伯加入弹拨乐,使观众在婉转中欣赏到清越之声。两相合拍,堪称大师妙作。可惜,这一创新至今巳被传统的固有的音乐模式否决了。
从艺之路入门易,精通难,创新更难。特别在现有体制下,那位评委宁舍行家们公认
的程式化表演,而去为创新喝彩呢?
创新难,难如上青天。戏剧如此,艺术如此,同为上层建筑的文、教、卫行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大一点说,决定这些行业真、假创新的政治体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创新是时代必然的潮流,任何大佬、小丑都无法阻挡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