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09-10-22 10:41:33

一院山河永乐平(一)(图)

一院山河永乐平(一)(图)   

作者: 刘翰青   

2009-10-21






【新三才首发】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王,如果说中华五千文明是一台大戏,那么朱棣则是这台戏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即或说他的作为改变了中国,以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也不为过。然而,这位永乐大帝并非自己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而是造化弄人,把这位洪武朝的燕王推上了大明天子的宝座。


一、天降贤王总超凡



元至正20年4月癸酉(西元1360年),朱元璋的夫人马氏在应天府(今南京)生下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此前, 朱元璋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朱标、朱樉、朱棡,这第四个儿子后来取名朱棣。朱元璋的几个儿子都用带木字偏旁的字为名,应该是得了高人的指点,按“五德终始说”来推断,元朝属金德,灭元者当以火德代之,以木生火,正是再合适不过了。



据说朱棣出生时,屋里充满了五色光气,把门窗映得通明,经日不散,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天子气象吧。后世有人根据《南京太常寺志》讹传朱棣的生母是高丽人硕妃,实际上,硕妃到中国时是1365年春,那时朱棣已经5岁了,那本所谓《太常寺志》是被清朝重臣张廷玉篡改过的(不知这算不算汉奸行为),至于这位张老先生祖上是否与朱家有仇,就不得而知了。



朱棣8岁时,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并且开始让自己的儿子相继出外历练,了解民间疾苦和自己创业的艰难。朱元璋生活上崇尚简朴,始终不忘提醒儿子们记得百姓的艰辛,常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警戒儿子。并以商纣王大兴土木和汉文帝惜百金之费不造露台作比较,要皇子们谨记自己的这番话。



汉文帝“不造露台”的故事是可给天下当政者作榜样的︰当初,汉文帝本想建一座高台, 可是算了一下, 需要一百金的费用,相当于当时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当时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很富足了,但是,汉文帝却认为太贵了, 因此决定不造了。这样的帝王才成就了汉家盛世———文景之治。



二、大略雄才非空谈



大明初建之时,元顺帝虽然北遁大漠,但元朝皇室的实力仍不可小觑,西自天山,东至呼伦贝尔湖,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直至长城的广大地区都在其控制中。此外,云南还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辽东的女真、陕甘的西番,以及西域、高丽也都是北元的羽翼。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采取的策略是封亲王以屏藩宗室,他先后册封了九位亲王置于边塞,其中北平的燕王就是朱棣,另还有几位亲王封在内地要害之处。鉴于汉晋两朝祸起萧墙的前车之鉴,朱元璋申明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地盘,也不能干涉地方政务。




洪武13年,年方21岁的朱棣到了自己的封地北平就藩,时势为燕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北平名“平”而实不平,明朝改大都为北平正是为了杀前朝的“王气”。在这个故元旧都,怀恋前朝的势力盘根错节,败退到蒙古沙漠的元朝贵族们时时不忘卷土重来,在中原几十年的生活,已经使他们完全适应了汉人的饮食起居习惯,一夕突然回到草原大漠,重过祖先的生活,他们怎肯甘心。朱元璋为肃清沙漠,准备再次进行北征,这次领军的统帅就是燕王朱棣和他的三哥晋王朱棡。也许是上天有意成就朱棣, 他的封地是首当其冲的,而晋王只是侧翼,加上这位晋王没有乃弟的胆魄,以致在这次北征中无所作为,而使燕王成了主角。




宝剑出鞘,必露锋芒,这位燕王果然是军事奇才,探马来报,元太尉乃儿不花安营在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尔省之达里甘戛附近),朱棣领军冒雪进发,他认为,这么大的雪,元军一定认为明军不会来,所以正该冒雪速进。“正兵当敌,奇兵制胜”,燕王深谙此道。果然,明军到达迤都,元军竟未察觉敌人已近在咫尺。燕王帐下有名元降将,名叫观童,是乃儿不花的旧友,燕王派他先去元军驻地见乃儿不花,老友相见,抱头痛哭,正在此时,明军悄悄掩至,包围了乃儿不花的大营,乃儿不花本想带众将逃走,被观童温言劝阻,告诉他,燕王是主帅,不必惊慌。燕王喜欢延揽豪杰,已经是“屋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再加上老友相劝,乃儿不花只得无奈去见燕王,未曾想,燕王对他相当礼遇,设宴款待。乃儿不花的部下听说后十分高兴,也都不想走了。于是乃儿不花帅完部向燕王投诚了。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位燕王绝非一勇之夫,确实是雄才大略。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大喜, 自此, 凡元军到北平投诚的,都归燕王节制,朱棣镇守北平二十馀年,名声远播。如果历史这台大戏采用平淡的手法,那么,朱棣也只能是留下一代贤王守边有功的故事罢了。可命运是偏好掀起波澜的,有时甚至会翻江倒海。(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院山河永乐平(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