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unes 发表于 2009-10-29 21:20:10

古人智慧的体现──盐井(组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9/10/29/20091029073538930.jpg

      煮盐
 
「权智门」的内容中,大多是描述着一些机智应变的故事,有军伍对阵机巧和工程的难题解决等等。沈括在将二百二十四条收入「权智门」中:

陵州盐井,深五百馀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9/10/29/20091029073538303.gif

   
卤水井
陵州地区的盐井深入地下有五百多尺,是利用绞盘的转动汲取出地下的卤水来制成「井盐」,而盐井使用经年后,支撑盐井结构的木干会逐渐腐朽,需要工程人员进入井中更新木干,才能延长盐井的使用寿命;但是井中弥漫着阴气,下到盐井的人员多因而死亡,无法完成更新木干的工作。只有在下雨的时候,阴气随着雨水而落到井底,才能进入井内施工。

后来有人在木盆上凿几个小洞;木盆装水之后,从小洞漏下,模仿出下雨一样的效果,而持续数个月之后,井中的阴气就能散去,工程人员即可下到井中将木干全部更新。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9/10/29/20091029073538869.gif

    煤矿通风图
 
依照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考据,中国内陆的四川盆地地下蕴藏有大量的天然盐水及天然气,汉朝初年(约公元前二百年)就陆续发展出钻探的技术,取出地下的盐水,以解决内陆地区对盐的需求。而地下天然气的开发,则是用来作为蒸煮、提炼井盐的燃料。钻探的钻具与螺旋锥是用钢铁制造而成的,由数个人站在钻采架上上下跳动,使其对钻采架产生向下的压力,另一组人则同时拉扯绳索来转动钻头,使钻头以旋转的方式向地下钻入,其深可达到二千英呎。

李约瑟更进一步地认为公元一一二六年里尔地区(Lillers)所钻的第一口自流井和美国早期在西南诸州的首批石油井都是沿用上述的中国古法发展出来的。而李约瑟在《大滴定》「中国科学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除了有三大发明之外,另外尚有多项技术领先于西方,其后经由辗转传至西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四川盐井的钻探技术,也被他认为是由中国输往西方的一项技术。不过,对于如何去探测、寻找地下盐水及天然气,李约瑟并没有再做过相关讨论。

沈括在这个条目所提到的「阴气」,是弥漫在盐井之中,而进入井中的人会因吸入「阴气」而造成死亡。《劳工安全卫生简讯》提到:「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空间中(如井坑、污水池、地下室、槽等场所),空气中会充满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可燃性气体(如甲烷)等成分,一般通称为「沼气」;无色无味,会对进入其场所的人员形成严重伤害。」参考了以上的文字,或许我们可以判断:沈括在文中所提到的「阴气」,应该就是现在所称的「沼气」了。

而傅大为先生在曾观察到《酉阳杂徂》卷十一、「广知篇」(445条)记载有:「《隐诀》言太清外术:...凡冢井间气,秋夏中之杀人。先以鸡毛投之,毛直下,无毒;回旋而下,不可犯,当以醋数斗浇之,方可入矣。」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到唐代对「沼气」已有类似的观察纪录;而「盐井」这个条目,或许也可以当作中国早期观察到沼气的另一个参考文献。当时的宋人虽然不清楚「阴气」的主要成分,却也观察到雨水对「阴气」具有冲淡、溶解的效果,进而运用雨水的效果想出解决的方法,除去「阴气」而达成进入盐井更换木干的目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智慧的体现──盐井(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