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ton 发表于 2009-10-31 06:51:02

“远迈汉唐”抚万国(一)(图)--郑和生平札记

“远迈汉唐”抚万国(一)(图)--郑和生平札记      

10/30/09作者:刘翰青   




【新三才首发】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可以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这番见解得之于曾七下西洋的郑和舰队。





一天降大任磨难多



郑和本姓马,回族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另外还有四个姐妹,他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这个三宝(备注1)是小名,大概姐妹中有一个比他大,所以他是第三个"宝",然而,这个三"宝"异日竟成为明帝国的国"宝",恐怕是其父母始料未及的。



良材美质都需一番雕琢方能成器,所以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那番至理名言,古今有成就者概莫能外,郑和自然也在其中。



说起来,老马家祖上其实是政府高官,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马和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索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曾祖伯颜做过中书平章,马和的父亲马哈只是元帝国的滇阳侯。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干部家庭",应该过着小少爷的安逸生活,然而,马和出生时,偏偏是元灭明兴的更替时代,蒙元的势力已经被驱出中原,元宗室梁王据守的云南,成了明帝国势力包围中的孤岛。1381年,明军远征云南,半年内平定了云南全境,马和成了小战俘,被带回应天府(南京),作了小太监。



由这次命运转折起,马和被渐渐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二良驹虽骏需伯乐



据《古今识鉴》卷八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若以相术论,这是典型的贵人之相,不过,良驹需要有伯乐赏识,马三宝这匹良驹遇到的伯乐便是光耀后世的永乐大帝--当时的燕王朱棣。



朱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宝随侍燕王左右,北塞巡边,远征蒙古,后来的历史证明,朱棣确有识人之能。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建文帝刚坐上皇位,就着手削藩,其手段极其狠毒,周、湘、代、齐、岷五位藩王,或流放,或囚禁,湘王甚至被逼阖宫自焚而死。燕王朱棣为避难只好装疯,可朱允炆依然不依不饶,燕王被迫起兵,是为“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燕王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北京城外的郑村坝,燕王还师时虽然得到了宁王劲旅朵颜三卫,可是,和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相比,军力相差还是太悬殊了,两军在郑村坝陷入僵持状态,局势对燕王极为不利,此时此势,燕王打不起消耗战。朱棣向身边的人征求意见,马三宝的军事才能崭露出来了。他向燕王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举获降兵数万,战马两万匹,扭转了整个战局,燕王对此念念不忘。



朱棣登基后,马三宝被封为内宫监太监,因为他在郑村坝立下大功,永乐大帝为他赐姓”郑”,从此,郑和之名永留青史。(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迈汉唐”抚万国(一)(图)--郑和生平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