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大清朝永远无法根治的心病
文/ 韩放 摄影/徐鑫----------------------------------------------------------------------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占地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在此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阿哥。顺治、康熙、乾隆、同治、孝庄、慈禧、香妃等葬于此地。
----------------------------------------------------------------------
冬季的阳光冷清地覆盖在北方大地上,看似太阳高照,却无丁点暖意。天气寒冷、满目萧瑟——这是北方特有的气候特征。在这样一个季节去触摸处于北方的清东陵的历史气息,似乎和苍茫大地之上清朝从鼎盛到消逝的悲呛色彩很贴合,也和我这样一个容易对历史和过去事物产生伤感情绪的人的心境很贴合。
繁荣辉煌的都市,萧瑟苍茫的群山……朗朗乾坤,莽莽山林。从一个现代气息隆重的原清朝皇宫故宫,到凝聚了历史尘埃的清东陵,整个世界已经逝去的和正在发生的紧密勾连在了一起——在若干年前,它们仿佛人的脑袋和心脏一样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清东陵:清朝辉煌、衰败和消逝的身影
我从在北京故宫旁的住地出发,在故宫后门的城墙边徘徊了许久,然后去旅游集散客运中心,搭乘旅游班车到清东陵。早上7点半发车,东出京城,上京哈高速,过通州,经天津蓟县,颠簸3个小时后,我们在上午10点半左右抵达河北遵化。
我选择这样的方式出游,是想仔细地寻找驾驭大清朝的帝王嫔妃们从故宫到郊野清东陵的足迹和过程,是想真切地感受远古风云的变幻和历史随时间风化而去的悲壮姿态。
车到清东陵,曾经多次寻访过清东陵的朋友带着我,寻找最好的位置和角度去打望这座清王朝的陵园,寻找任何一点与它所有记载和传说的历史痕迹。
我们选择一个高点,远远望去,可见整个清东陵陵区,气势恢弘存在于我们眼前。近看,陵园沿着燕山余脉昌瑞山而建,苍松翠柏掩映着陵园殿堂,金壁黄瓦,白栏红墙,着意山川形势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谐,浑然一体。远观,昌瑞山东西走向,正中主峰突起,两侧群峰层层低下,气势磅礴,绵亘不绝,如一道天然屏障。昌瑞山以南称为“前圈”,以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为依靠,东依马兰山谷的丘陵,西傍高耸入云的黄花山,南边是天然翠屏、犹如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更南则是天台、烟墩两山对峙,行成一个险峻的陵口。
观后,突然回神,不禁慨叹,清东陵,它证明清朝存在过的鼎盛,证明大清朝在历史的某个时间点上驻足过。一个朝代的气势,真实的存在我们面前。但这一切,仅仅是个过去时而已。它和其它叱咤风云的朝代一样,必然消逝在滚滚历史的尘埃之中。它只是一个大清朝的辉煌、衰败和消逝的身影。
昭西陵:孤独的荒冢和残墙上的杂草
在如此大气的陵园建筑之外,同时进入我的眼帘的,还有空旷单调的天幕,草枯叶落后的旷野,突兀而立的秃枝虬根,满目悲凉的堆堆宿雪,四处疯狂的大风,寥寥无几的游人……无不透露出一片死寂、冷清的景象。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孝庄太后的陵寝——昭西陵,这是一片好似无人看管的荒凉之地,位置在陵园风水墙外,样子既寒酸又孤单。陵墓的墙早已残破,从侧面露出一块块石料和黏土。墙头杂草丛生,在风中瑟瑟发抖。而这两者结合,倒是显得和谐搭调、同病相怜。我们看见石刻的圆鼎、香炉和花瓶等石器排列在坟冢之前,在进入宝顶(下为地宫)的丹陛上雕刻有龙凤图样,繁复的汉族图案包裹、陪伴着一个几百年前的蒙古女人的遗体。而几百年前东亚版图的动荡不安与满蒙民族企图控制、整合整个大陆版图的努力,赫然在目。
昭西陵的主人是孝庄文皇后,一个蒙古族女人、皇太极的侧妃,为了清王朝的帝国大业,千里迢迢从草原来到了北京。丈夫皇太极死时,她32岁,便开始辅佐自己的儿子顺治帝和孙子康熙帝,为清帝国初年的统治和稳定立下功劳。她去世时75岁,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被葬在风水墙内部,而是位于陵区的西南外侧。
不禁有些感慨,孝庄这样的奇女子,生前极尽尊荣显赫,想不到死后也和普通人一样只是荒冢一堆,恰似一缕无足轻重的历史烟尘,随风散去不见了踪迹。
(未完待继……)
小明
您好: 请快把下面的好文章续上.以后我去旅游时.也稍微知道一些知识.谢谢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