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MM 发表于 2010-2-7 23:13:38

论穷人的口味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个穷国。中华料理享誉全球,就是因为其口味重。够味道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重油,重盐,重辛辣等等,总之口味很重。其他的穷国的食物,也较富裕国家口味重,毋庸赘述。
   
    从中国国内范围来看,北方和内陆穷一些,其食物的口味就更重一些。穷人之所以被称之为穷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食物之匮乏。食物缺乏,成为追求口舌之快的最高理由。盖因平时不能果腹,每遇节日年关,就要极力铺陈,将对食物的追求发挥到极致。东北人,华北人,西北人重油盐;川人重油盐且麻辣,两湖赣人重辛辣,总之都是口味极重的食物。平时吃不到,待到有机会便要将食物处理得越发浓缩和强烈,尽量在肠胃中留下较长的回味,非重味不足以解馋,非重味不足以过瘾,非重味不足以消弭平时的饥饿与煎熬。“吃一顿好吃的”,是一个普遍性的梦想和追求,因此,美味的食物就成了一个富足的象征,一个贫穷生活中值得夸耀的标志,对于大多人来说,也成了一种“安慰贫穷”的手段。
   
    同为中华料理,淮扬菜(包括上海菜),广东菜之类,就相对清淡得多。从历史上来看,东南和南部沿海,一直是中国相对富庶的地区,一般来说,这些地区没有严重的食物匮乏。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对于果腹的基本要求,而产生一些高级的追求。近代以降,中国在文化领域以及政治领域里的杰出人才,南方普遍多于北方,就是因为他们基本不担心食物之忧,而有精力从事食物以外的追求。革命家往往出自口味很重的穷乡僻壤,不在此列。
   
    广东菜里的客家菜,比正宗的广式菜口味重一些,这也是因为客家人本身是从北方迁居而来,与本地人相比,相对贫穷一些的缘故。
   
    到今天为止,中国人(汉族人)的几乎所有的节日,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食物的追求这个层面上,节日一到,大吃大喝。除了吃喝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内容。每到节日,酒楼茶肆座无虚席,大家呼朋引类,尽情喧哗,飞壶流觞,不醉无归。文化机关,比如电视台,也开始勉为其难地制作一些“文化”含义的节目,但是这些虚假的文化节目,本来就不是中国人节日主题的应有之意,基本上属于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其粗制滥造,当然在所难免。汉族人在音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本民族创造的音乐节目基本归于垃圾一类;品质稍高一些的音乐节目,基本都取材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成就,而一旦经过汉族人的修改,即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所以,一般认为,一台文艺类的电视节目,往往无法达到节目制作人的创作目的,也无法引起一般大众的共鸣。另有制造粗劣之大屏幕电视机,图像模糊,看似群魔乱舞,声音嘶哑,闻如半夜鸡叫。当是时也,则令人痛感造物主对我中华民族虐待之甚,每每生不如死。
   
    中华料理之美味,无可置疑。但是有一点应提起注意,那就是,中国菜的美味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吃”。一旦把文化内容加诸“吃”之上,则立刻变得令人无可忍受。最明显的例子当属粽子与月饼。
   
    前者本来是为了纪念先人的义举,而后者则有些民间传说的诗意。无论是纪念还是浪漫,当“吃”的外衣掺入了“文化”的内涵,这时的中国美味,即变成一种莫名奇妙的低劣食物,甚至超出了“食物”的范畴。我至今不了解粽子和月饼到底是谁发明并流传,并非常疑惑为什么如此难以下咽的食物还在继续流传不休。
   
    退一步说,粽子还算可以接受,盖因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尚不至于破坏其起码的味道。而月饼,则应该拉出去枪毙,死有余辜。难以想象,一个拥有8大菜系,经典料理数不胜数的民族,会制作出如此非人类的食物。比之于月饼,把水泥,铁粉,橡皮,纸浆,沥青搅拌在一起,味道或许还好一些。
   
    让穷人吃饱,功莫大焉。可是不要让他们想到文化与浪漫。尤其不能让他们把文化与浪漫与他们的食物结合在一起。一旦他们在吃饱了以后想到了文化与浪漫,那真是最大的不幸。其结局就是类似粽子或月饼的成就。粽子投入水中,鱼儿们吃了,还可能暂时忘却了屈子;而月饼,即便给嫦娥的兔子吃,兔子也要把它一脚蹬下月宫,如果碰巧的话,砸在发明月饼的人头上,算是为民除害。
   
    2008.8.31
吾丁博客

未注册 发表于 2010-2-10 11:00:32

未注册 发表于 2010-2-10 11:54:10

ching 发表于 2010-2-18 21:14:14

看得出來他應該還滿討厭漢人的:bad_smi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穷人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