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母亲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10/05/05/20100505021958814.jpg母爱,是文学殿堂里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历来以重孝道而著称,在隋唐开科举考试之前,许多的名臣义士、文人墨客就是举孝廉而进入仕途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瑰丽的诗篇和佳作,讴歌母亲和母爱。
《诗经.邶风.凯风》中说:“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此约是中国现存最早歌颂母爱的诗篇。作者见风吹过酸枣树,就深情地回忆起母亲,并饮水思源--“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自问为何母亲“有子七人”,还是那样“劬劳”。那痛切之情跃然纸上,千古之后读之,仍令人动容。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高峰,描写母爱的诗歌数量、质量,皆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豫章行〉中说:“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写母子离别,情真意切。
杜甫〈遣兴〉里说:“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以及〈无家别〉中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诗圣之情怀,可见一斑。
白居易〈慈乌夜啼〉诗言:“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讲述了一只乌鸦的故事,责难那些“其心不如禽”之辈,真是震古烁今之词。李商隐也说:“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不过最出名的还属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对慈母炽烈的情怀,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
在古典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慈母形象。像《水浒传》中王进之母、李逵之母;《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薛姨妈;《隋唐演义》中秦母、程母、罗母,都称得上慈母形象经典。也有一些另类的慈母形象,像《岳飞传》里“岳母刺字”;《三国演义》里“徐母骂曹”,其深明大义,更令人刮目相看。
当然也有恶母形象。“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就塑造了焦母这一典型的恶母形象。她无情地棒打鸳鸯,致使一对有情人惨死。当我们吟诵陆游名篇〈钗头凤〉时,也不禁想起陆母“导演”了这一场爱情悲剧。
不过,这些只算一些小支流,古典文学中的主流还是歌颂母亲的。母亲赐予了我们生命和爱,当然值得歌颂再歌颂。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現在新女性則要為母則強...也不簡單呀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03862&d=12159465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