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悍的间谍工具(图)
古往今来,谍影重重,如何绝处逢生,抢占先机?装备很关键。越先进的装备,间谍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我们将展示了一些间谍的装备,告诉你什么是冷酷和科技的结晶,什么才是间谍的王道。
间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无论这个特工人员伪装成一位神秘的国际</U>人、一位私家侦探,还是一个擅长射击的美国 FBI特工,因职业需要他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数据收集装备。毋庸置疑的是当今的技术足以允许各国和各机构从远程(甚至一些时候,从太空)进行侦查工作,但是在冷战时期,或是侦探工作的早些时期,间谍配件对从事这行的男男女女的亲自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确实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没有三头六臂,怎能在虎口求得生存?
裸露的后背上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图库中展示的许多装备中,窃听器当属特色之一。窃听器是冷战时期间谍的必备装备,因为即使在那时,窃听器也足以小到可以藏在任何一个地方。这时,隐匿的窃听器就可以使用无线电波播送人们的谈话以及一些预料之外的谍报活动的声音片段。瞧图中的这名妖娆“女人”,你怎么也想不到“她”的后背竟隐藏着如此玄机吧!
或许冷战期间最大胆的窃听器安装当属前苏联的“伟大的金唇窃听器安装”事件。1945年作为友好的象征,苏联学生送的一块美国国徽被一直保留在莫斯科的美国大使住宅的办公室内,直至1952年隐藏在其中的窃听器被发现。图为亨利卡波特洛奇 Jr(Henry Cabot Lodge Jr.)向联合国展示这块国徽牌匾。
洛奇指出了苏联藏在“国徽”牌匾中的窃听器。
这张马提尼窃听器的图片</U>来自于LIFE杂志1966年的一期。这期刊物详细介绍了私人侦探用到的配件。这杯饮料中的牙签窃听器价值仅仅500美元,然而它可以接收100英尺以外的对话。
剖开这枚骗人的橄榄,你会发现里面竟然储存着送话器(发报机)。看来,小小物件也不可小觑啊!
另外一件过时的间谍装备是硕大的家庭香烟打火机。这个打火机的里面隐藏了什么秘密武器呢?难道是暗器?
实际上打火机里面隐藏了一个高功率的窃听器。这幅图展示了打火机的内部构造。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咋地哪儿都藏窃听器啊?
一个深入敌后的间谍必须隐藏自己的足迹以防被敌人跟踪。就像图中这双美国私酒贩子穿的假冒牛蹄的鞋子,一双假鞋底纹的鞋子,不仅能覆盖住足迹,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将足迹伪装得天衣无缝。
这款手腕上的微型相机可以拍出精细的画面。只要有足够的亮度,这个相机拍摄出的照片也可以放大到正常尺寸。这张图片警示我们,带手表可以,带微型相机就不厚道了。
手腕表中有微型相机,那么微型相机当然也会有微型底片了。瞧,这多袖珍,却又多清晰啊!
20世纪初,在拐杖中安装微型相机也是一大特色。看到此图,不禁想呐喊:私隐秘密,谨防拐杖!
在英国一名所谓的俄罗斯</U>间谍身上发现了一本微小的密码书。众所周知,世界上的所有信息只对那些需要它的人才有用。密码书和其他密码系统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内部人进行秘密交流。看到这本书,想到了考试,再想到了……
在20世纪20年代,由工程师阿瑟歇尔皮斯(Arthur Scherbius)发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党使用的英格玛机使用了多电机转子,创造出了那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编码。但是在战争初期联盟国就成功破译了英格玛,这多亏了研究人员在英国布莱奇利公园(Bletchley Park)进行了杰出和不停歇的编码破译工作。在英格玛反编码过程中还发明了一个新的编码,即Ultra。
解码是很艰难的工作。但是在第一时间发现一条编码的信息却一点也不简单。这份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字条留言来自于美国加入二战前纽约市纳粹党的戒指。美国联邦调查局破译了该信息。你想知道怎么做到的吗?
其实很简单。只要用紫外光照射在这份字条上,字条上就会显示它真实的意思。间谍用特殊的铅笔写下了这份字条,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在他们做出实质性破坏前就捣毁了该组织的活动。好样的!
纳粹获得的关于美国飞机,坦克和其他军事机密的图片都是通过隐藏在腕表中缩微摄像机拍摄的。
当加密信息后,间谍必须想方设法把信息送出去。如图,将铅笔挖空,然后藏进加密的信息。
间谍通常都会有一个假身份。这就需要他必须拥有这个假造的身份的所有证明文件,把假的往真的整,整得真的成假的。
作为间谍的装备,迷你相机必须够小,够袖珍,否则一旦被发现,赌上的就不仅仅是这个间谍的生命,很有可能是整个组织。
间谍专用飞机,很好,很强大
要啥枪,咱就有啥枪。没有最贵的,只有最好的。一个字:牛
偷窥无处不在,你以为是个钉眼么?
领带上面暗藏相机
枪还是相机?不好意思,咱双用。
你以为咱望远呢?!其实咱在给你拍照呢
间谍就好比一个相机专卖店
什么保险箱经得住这么折腾的
哥看得不是信,是信封 碟對諜...:bad_smile: 人不相信人,有敵意,才有這樣的發展,哀:cry: O(∩_∩)O哈哈哈~,O(∩_∩)O哈哈哈~
密码书,它的确使人联想到了考试……
哪有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