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吃素其实源自于梁武帝
和尚吃素其实源自于梁武帝06/06/10作者:佚名
【新三才网讯】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1400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关于梁武帝对佛教的虔诚,历史上的记载非常详尽。他所主持编译的佛经有数百卷之多,境内修建、供养的佛寺近3000所。“寺”本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名称,比如光禄寺、大理寺,宦官最初的称呼之一就是寺人。南北朝时期的佛寺文化在世人心目中落地生根。
为了将佛教演变为教化万民的信仰,梁武帝“以身作则”,于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在宫中的华林园受菩萨戒,法名冠达。在世俗世界里,他是国家的皇帝,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修行的菩萨,“皇帝菩萨”的称呼,也由此而来。光受戒还不够,他又在皇宫隔壁修建同泰寺(“同泰”一词,取自他的年号“大通”的反语切音),并进寺讲经说法,向万民宣扬佛学思想,即所谓“舍身寺奴”。
第一次“舍身”,发生在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之后,梁武帝又在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和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三次入同泰寺“舍身”,且一次比一次时间长,到了第四次,前后长达47天。这47天里,梁武帝的身份是“菩萨”,梁国事实上处于无君的状态。他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物件,一概摒除;他多次举行四部无遮大会(四部,即僧、尼、男女居士;无遮,又称无碍,范围更大,是允许任何人自由参加的法会),讲《涅槃经》和《三慧经》,听众达到数万。
皇帝“舍身”为“寺奴”,国又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只得凑足钱财为他“赎身”,一共花费了三万亿钱(一说四万亿)。 所以说,梁武帝是位不折不扣的“佛门天子”。他对于佛教学说的贡献,对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他在佛学上最为有名的一套理论是“三教同源说”:佛、儒、道三教,本源是相同的。佛、儒、道三教之间的对立与争执由来已久。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原之前,儒、道就有了数百年的争执,佛教从西域传入后,宗教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梁武帝颁布《舍道诏》,将佛教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宣布佛教为国教,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裁决。但他不把儒、道两教一棒子打死,因为他本人在儒、道方面的修养都不低,留下了很多注解孔子、老子思想的着作。他认为儒、道也有不少优点,三教不应对抗,而应融合,彼此作为参照与补充。他常称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为“三圣”,也重视儒、道两教的作用,大力开办经学馆,敬重著名道士陶弘景等。这些举措,是相当符合他最高统治者身份的。
梁武帝在三教同源说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很多容易接受的佛教戒律,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开僧人必须吃素之先河。
素食之风于中国,比较有历史。道家的养生之道中,就包含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理论。文人喜欢搞素食斋禁,有甚于现代的女生瘦身行为,是一种风尚。如果干涉别人的吃素行为,那就可能有坐牢的危险,弄不好还会掉脑袋。更夸张的是,如果在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一个屁,被人听到了,那叫“坐斋不谨”,也会被砍头。
梁武帝想治标也治本,就在受戒之前,下一道诏令,乾脆规定,僧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吃肉。他自己做为模范:每天只吃一餐,内容以豆羹米饭为主,没有一点油腻荤腥之物,非常简朴。而且,他还改变早年一度沉湎女色的作风,绝断房事,50岁后再未临幸任何女子。
除了食素,寺院撞钟的传统也源自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宝志请教:“怎样才能摆脱地狱之苦 ”宝志的回答是:“人的苦痛不能一时消失,但是如果听到钟声敲响,苦痛就会暂时停歇。”梁武帝便下诏寺院撞钟,唐朝诗人写的“夜落乌啼双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就是梁武帝敕命赐建。
佛教也因此在中国固定下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或者是说佛教已经中国化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