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任重 为民造福
志高任重 为民造福作者﹕智真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因此敬天爱民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禹功绩卓著,人们都说他是秉承天命而来,消除水患、救助百姓,因此被称为大禹或神禹。
禹,姒姓,名文命,我国上古时期一代贤圣帝王,他继承尧、舜“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美德,虔心敬神,治理洪水,行德化民。其功绩卓著,人们都说他是秉承天命而来,消除水患、救助百姓,因此被称为大禹或神禹。
当时中原地区洪水为灾,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导致人民居无定所,民不聊生。舜帝了解到禹是一位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贤名远播,于是命禹治水。禹受命之后,立即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为人十分谦虚,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相劝,常感激的下拜。他广纳善言,采用疏导的办法,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极其虔诚的祭拜天地,仪式严肃庄重,他走步恭敬的姿态就连后人祭祀神明时也有“禹步”之说。相传他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黄河水神授给他河图,治理黄河、长江等大河时出现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天神赠给他玉筒、神斧、斩蛟神剑等。他用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江海水位;用神斧在河南洛阳凿开龙门,使河水畅通无阻;用斩蛟神剑斩了将清水搅浑、兴风作浪的恶龙,根治了水患。
禹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历经十三年之久,足迹遍于全国各地,三过家门不入,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泽,凿通了九条山脉,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局面。在治水害的同时,禹还指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九州统一,使天子的道德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怡然富足的宏伟景象。舜帝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治水成功。
禹治理四海之后,又敬慎的辅助舜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对舜帝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像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高兴的说:“禹啊!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用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襟怀坦荡,从不阿谀逢迎,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帮助我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使民风淳厚,四方归附。”舜帝令天下都学习禹的德行,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为帝后,更加勤奋的为民谋福,实行善政养民,加强道德教化,诚恳的招揽士人,广泛的听取民众的意见。禹帝南巡时,在涂山大会天下诸侯,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禹帝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
当时东南地区有九个较大的部落,称“九夷”,禹帝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诲那里民众以德行事,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禹帝加强祭祀活动,将弘扬美德的《韶乐》定为祭祀山川神明的主乐章,又制作乐曲《大夏》将德行发扬光大。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面对“浩浩滔天”的洪水,禹勇敢的承担起治水、安民这一伟大使命,其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的精神和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敬天、养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为政之道;有天人合一、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因此敬天爱民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人只有回归良知善念,才能前程光明,因为天佑众生,神助善人。后有诗赞禹:
鬼斧神工世所无,
镌龙雕凤巧凿涂。
善愿成就千秋业,
斩却恶龙祸患除。
德风仰止民心向,
氤氲瑞气满陵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