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凶险(图)
“在街头随便喝一杯150-200M L的奶茶,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就已达3-9克”。反式脂肪酸广泛分布在人造奶油、起酥油、煎炸油、色拉油、黄油、乳制品、牛羊肉、面包、饼干等食品或食品加工原料中,“在大小超市、蛋糕店、咖啡馆,随手取用食品,它们几乎都无所不在。”◎“反式脂肪酸是人体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消费它如同慢性自杀”
◎“政府所要做的事,不是测所有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而是要管住源头油脂工厂,是他们在生产反式脂肪酸,对他们制定标准,谁超标罚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反式脂肪酸肯定不是好东西,但也不是灭顶之灾”
◎“国家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目前正在对反氏脂肪酸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都没出来,谈什么含量标准限定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
南都记者杨晓红 左志英 实习生李晓荣
进入11月以来,位于上海的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SG S食品实验室测试技术经理赵海凉发现,主动前来检测反氏脂肪酸的食品企业大幅增加,“日均达到40- 50份,比以前增加了3- 5倍”,涉及烘焙食品、方便面、奶粉等产品,其中标签中标明含氢化油、起酥油的送检样品反氏脂肪酸含量最高。
而在此之前,对绝大多数中国食品企业和中国人而言,反氏脂肪酸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反氏脂肪酸“进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主要还是源于本月初央视的一则报道。据央视报道,面包、蛋糕、饼干、蛋挞、咖啡伴侣等众多食品,制作时大多会使用氢化油,氢化油的危害可比历史上曾被大规模使用的杀虫剂DDT,可能酿造食物史上最大灾难,因其所含反式脂肪酸,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外,还有影响儿童发育等危害。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尽管有相关专家发言,认为中国人均反氏脂肪酸的摄入量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氢化油与反式脂肪酸,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过街老鼠。
11月11日,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在京特地召开媒体沟通会,重申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氢化油脂不等于反式脂肪酸,不同种类的氢化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是不同的。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强制规定在食品标签上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消费者,反式脂肪酸吃多了不好;但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不等于有毒、有害食品,并不是说标签上有反式脂肪酸就表示这个食品不能吃了”。
无论反对也好,辩解也好,那么隐身于各种美味食品中的反氏脂肪酸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人们习惯称呼脂肪的物质,共包括饱和脂肪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反氏脂肪酸,其中反氏脂肪酸目前争议最大”,相关食品专家称,作为脂肪家族的四个成员之一,反氏脂肪酸首先藏身于氢化油。
美味的烘焙食品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南都记者 陈坤荣 摄
2010年11月12日,湖北宜昌,某品牌卷心酥包装盒上标注配料里含氢化植物油。东方IC
难以远离
专家检测的52个品牌共167种产品中,87%的抽检样品含反式脂肪酸
寻找氢化油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走进超市,随手取几种巧克力、面包、饼干、派等,在配料表中十有八九能发现它,名称如食用氢化油、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食用部分氢化油等。江南大学退休油脂专家雕鸿荪说,一些不带“氢”字的配料,实际也含氢化油,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末等,其中起酥油中氢化油含量较高,所占比例少则20%,多则是全部。
在某些营养专家看来,另一些看似与氢化油无关的油脂标识,如植物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棕榈油、精炼植物油等,是换汤不换药———“一句话,没有明确注明是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的,基本就是氢化油。”
雕鸿荪对此不以为然,“有这种可能,但不能这么肯定。”他举例说,理论而言,精炼植物油是指毛油经脱胶或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处理后所得,食用棕榈油是指经分提技术处理后所得。不过,由于油脂如何标识并无国家标准,不排除食品企业偷换概念的可能。
调查结果似乎证明,理论与实际并不一致。赵霖,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员,2005-2009年期间,他和同行陆续检测过52个品牌共167种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发现87%的抽检样品含反式脂肪酸。其中,所有奶酪制品、81%的面包和蛋糕、80%的人造奶油、60%的冰激凌,反式脂肪酸所占比例超过2%。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等人,2008年曾对薯片、方便面等常见食品做过调查,结果表明:薯片和方便面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少,基本在1%以下;饼干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以夹心类饼干最高,一般在3%以上,最高可达18.30%;蛋黄派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97%~18.21%;薯条、炸鸡等洋快餐以及油条、麻花等中国传统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与油炸时间和煎炸油反复使用的周期有关,其测定值存在显著差异,反式脂肪酸含量低可在1%以下,高可达13%以上。
即使有人能抵抗住方便食品的诱惑,试图躲进自家厨房远离反式脂肪酸,他多半会发现,那并不容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月欣等人做过反式脂肪酸调查,其间抽检了4个知名品牌的9种植物油,发现均含反式脂肪酸,比例从0.11%-1.94%不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9种植物油均掺有氢化油,研究人员认为是油脂加工工艺所致:压榨花生油工艺条件较温和,仅存在少量反式脂肪酸,而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通常需要高温脱臭,其反式脂肪酸含量会明显高于前者。
即使没有人为干预,反式脂肪酸也会出现,只是量极少,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乳液中。几相比较,氢化油所含反式脂肪酸量最大,危险性最高。
中国数据
“反式脂肪酸日均摄入量是0.6克”值得分析
50多年前,即有学者认识到植物氢化油的危险性。1957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学家A ncel K eys在《柳叶刀》上发文,称氢化油所含反式脂肪酸会导致心脏病。油脂企业则反戈一击,称动物油脂才是健康杀手。
反式脂肪酸的危险性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是30年前的事。文章开头所述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公布前的1990年,荷兰营养研究人员M artijnK atan等,将每日膳食的反式脂肪酸量控制在33-34克左右,3周后发现,血清中的“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增高。这意味着,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比动物油脂中饱和脂肪酸更甚,饱和脂肪酸只减少“好”胆固醇,不增加“坏”胆固醇。
美国农业部迅速跟进,设立基金研究本土情形,验证了M artijnK atan“抑好增坏”的结论,但并不认为反式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危险。
而今,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已有公论: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干扰必需脂肪酸的代谢,抑制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3年版《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中建议,“反式脂肪酸的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
中国的氢化技术是舶来品,中国人对氢化油危害的认识也滞后于欧美。出版于1986年的一本油脂技术书中,雕鸿荪这样写道:反式异构酸(注即反式脂肪酸)的营养价值问题,一直引人关注,很多研究结果说明,长期食用氢化油,于人体血清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即对人体不存在问题。到1990年代,油脂类专业期刊上有关反式脂肪酸的文章,基本停留在翻译、综合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官方和研究人员纷纷就中国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等问题进行调查。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单列一小节建议人们远离反式脂肪酸。内称,由于膳食模式不同,我国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目前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其所提供能量的比例未超过总能量的2%,尚不足以危害机体,但也应尽可能少吃富含氢化油脂的食物。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反式脂肪酸日均摄入量是0.6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家李再贵认为,这个数据值得分析,“基数中包括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但他们平时很少吃蛋糕、喝咖啡、吃蛋黄派,接触到反式脂肪酸的机会不多。在城市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每天的摄入量可能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即2-3克。”“比如某种饼干,如果含油量为20%,按反式脂肪酸占油脂总量20%这个平均水平算,你吃100克饼干,可能就有4克反式脂肪酸。”
曾为天使
与天然奶油相比,氢化油来源广,价格低,还有很多优点
氢化油是以雪中送炭者的面孔问世的。19世纪普法战争期间,欧洲奶油供应紧张,拿破仑三世悬赏征集奶油替代品。1869年,法国化学家M ege-M ouries发明人造奶油,即将动物油脂与牛奶调配而成,又称麦淇凌。30多年后,德国人威罕·诺门以镍为催化剂,将氢气注入植物油。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化学反应,植物油变成固态或半固态,成为人造奶油的上佳原料。
与天然奶油相比,氢化油来源广,价格低。雕鸿荪说,氢化油比天然奶油便宜20%-50%左右。
氢化之后,不止消解掉植物油的原有缺点,还生出一堆优点,如风味好、起酥性好、可塑性好、保存期长、烟点高、不易溅、可反复使用等,除制作人造奶油外,也非常适于煎炸、烘焙用。氢化油的这些长处,被美国人发挥到极致。
新生缺点是,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会生成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一词,听起来负面,实则是“象形词”,即在其分子结构中,氢原子分布在脂肪酸不饱和键的两侧,方向相反。
反式脂肪酸生成多少,与氢化技术条件有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家李再贵称,低温高压时,反式脂肪酸生成的少,如果是高温低压,生成的会多,因前一工艺成本偏高,企业更多使用后一工艺,结果导致氢化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居高不下,最高达60%,一般在20%-30%左右。
并非所有氢化油都含反式脂肪酸,雕鸿荪说,工业用的极度氢化油就没有。所谓极度,是用足量的氢气,使植物油的分子结构从不饱和状态变为完全饱和状态,从不稳定到非常稳定。在化妆品、塑料、机械、橡胶、油漆油墨等行业所用润滑剂、滑动剂、热稳定剂、脱模剂、促进剂等中,常有极度氢化油的身影。
美国宝洁公司率先将氢化技术从实验室搬到工厂,推出氢化棉籽油、氢化鱼油、起酥油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使美国消费者乐于选择价格低廉的氢化油食品。那时,人们对膳食脂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所知无几,遑论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1948年,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在加州开业,金黄、酥脆的汉堡包、炸鸡块、炸薯条所向披靡,引领快餐文化席卷全美,让反式脂肪酸钻入越来越多美国人的身体。面包、鸡块、土豆条酥脆可口的秘诀之一是,用了起酥油,如前所述,起酥油中氢化油比例偏高。
加之专家一再告诫人们,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许多人纷纷放弃天然奶油,改食人造奶油,因为后者不含胆固醇。
氢化油进入中国并不晚,雕鸿荪说,1960年代已开始生产氢化油,只是规模不大。氢化油与普通民众亲密接触,是改革开放后西式方便食品大量出现后的事,如糕点制作从作坊式变为工厂化,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陆续入境。有研究者称,到1997年,中国食用氢化油需求量为13万吨,生产企业为12家。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说,中国目前食用氢化油的年产量仍为十多万吨,大的生产厂家只剩五六家,包括益海嘉里、中粮、天津南侨、张家港不二制油等。他还透露,近年中国食用油年消费量在2300吨左右,氢化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红灯亮起
欧洲杂志将“氢化植物油”列为人类食物史上最大的灾难
氢化油技术在诞生一个世纪后,因其所含的反式脂肪酸日渐恶名昭著,最先大量应用于食品的欧美国家,率先对其亮起了红灯,要求进行限制性消费。
2002年1月2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 O )和世界卫生组织(W H O )在瑞士召开有关预防慢性疾病的膳食营养主题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两家国际组织联合建议:日常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日摄入总能量的1%。按正常成年人一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进行换算,即每天一个成人对反式脂肪酸的最大摄入量为2克或更少。
是年,盛产曲奇饼的丹麦首先在国内通过立法,限定作为食品配料中的反式脂肪酸(TFA s)的含量不能超过5%,到第二年年底时,这个限量标准被再次降低,要求不超过2%。同时,丹麦还提请欧盟各国,希望同样实施这一法律规定。
对此呼吁,欧洲的荷兰、瑞典、德国纷纷做出反应,分别在2003年里对食品配料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限量,并要求食品厂商将其中有关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确标示于食品包装袋表面的营养标签上。
2000年起,美国也开始建议全国消费者,减少对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004年8月,美国在其发布的饮食指南中,对国民发出了日均反式脂肪酸摄取量在总摄取能量1%以下的劝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要求,从2006年1月起对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做强制性标识。
由于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对食物进行烹炸、烘焙等工艺加工,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美国民间的抗议一直不断。2006年,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最新对麦当劳薯条反式脂肪酸测定报告时,发现一份快餐的反式脂肪酸总含量从过去的25克,增加到了30克。随后,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对快餐巨头肯德基发起诉讼,状告其使用反式脂肪酸,损害公民健康。
2006年底,在圣诞节到来前夕,纽约首先在全美通过颁布了一项专门针对反式脂肪酸法律,禁止市内所有餐馆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酸,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在内的所有快餐连锁店,也宣布将在次年年内消除反式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2007年,由于多家餐馆发起取消反式脂肪酸食品运动,洛杉矶再次成为美国第二个立法禁止使用反式脂肪酸的大城市。一年后,加州餐厅加入到反TFA s行列。
其后,巴西、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纷纷对反式脂肪酸作出明确标示或限量规定。2007年12月起,韩国也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明示T FA s含量,成为亚洲最早限制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国家。
2007年,欧洲杂志《WaitroseFoodillustrated》在庆祝其100期出版时,邀请了欧洲名厨、美食评论家、历史学家等,从人类食物历史中选出10个灾难时刻,结果1869年发明的“氢化植物油”,被列为最大的灾难时刻。
沉重的调查
“在街头随便喝一杯150-200M L的奶茶,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就已达3-9克”
就在欧美国家声势汹涌地反对反式脂肪酸并纷纷立法之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发现,在自己身边,除了洋外餐,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正越来越多。
“它们似乎正悄无声息地包围着我们的生活”,范志红经过调查,发现反式脂肪酸广泛分布在人造奶油、起酥油、煎炸油、色拉油、黄油、乳制品、牛羊肉、面包、饼干等食品或食品加工原料中,“在大小超市、蛋糕店、咖啡馆,随手取用食品,它们几乎都无所不在。”
通过对我国居民1982年、1992年、2002年三个时段摄入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发现其摄入量明显上升,2002年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日均摄入量已达到0.555克,比1982年增加了70.8%。其中,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明显高过农村,达到0.729克/天。
2008年底,在范志红老师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的朱坤等对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家乐福、知春路的沃尔玛、学院路的超市发、清华园的易初莲花四家大超市进行了焙烤食品类调查。调查人员共调查了298种面包、70种糕点、351种饼干,结果发现在食品营养标签上标注有反式脂肪酸注明的食品,所占比例仅为1.65%,少得可怜。而且,就算标注含有反式脂肪酸,当时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其依然毫不知情。而各种食品在营养标签上所注明的油脂名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如坠云雾。如糕点一项,其所用油脂名称多达21个,如植脂奶油、植物油脂、糕油等。
调查数据是沉重的。2009年初,这份长达60多页的调查报告显示:所调查的729个食品产品中,面包类产品肯定含有和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T FA s)的比例,占所调查产品总数的41.7%,其中肯定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多达113个产品;此外,糕点中肯定和可能含有T F A s的比例达60.2%,饼干类更高达86.98%。
“反式脂肪酸是人体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消费它如同慢性自杀”,范老师介绍,在当时的调研报告中,就曾提出建议,希望就我国国情制定控制T F A s含量的相关法规,以及规范TFA s食品标签等。
其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月欣等,再次对市面上的五大类70多种样品进行测定T FA s,发现绝大部分样品中都含有TFA s,氢化豆油中含量最高,达到45.31克/100克,此外休闲食品中各种“派”含量最高。
“反式脂肪酸在我国目前主要的危害人群,应该是儿童、青少年学生、以及在外就餐人群”,杨月欣举例,一名3岁儿童,体重15公斤,每天仅食用一小盒小熊饼(约50克),其中就含有约3克的反式脂肪酸,大大超出世卫组织推荐的最高限量2克。再比如在街头随便喝一杯150-200M L的奶茶,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就已达3-9克,更是超出世卫推荐标准的2-4倍。
在国内营养学家们频频对反式脂肪酸发出健康警示后,2008年春,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提出提案,建议媒体加大宣传反式脂肪酸危害,提高居民反TFA s认识;呼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油脂氢化技术及精炼工艺技术,降低食物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以及希望国家监管部门尽快出台我国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政策法规。
今年五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赵霖在其论文中明确指出:近30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人造奶油、面包、蛋糕、饼干、炸薯条、炸薯片年销量以7%-9%的速度增长,食用油脂每年递增10%以上。由于我国对TFA s缺乏监管,与TFA s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心血管发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45%,10年增了1倍,已高于欧美国家;高血压发病率则比1991年增加了31%。
替代品难觅
没有限量标准,国内食品加工企业缺少技术改良动力
氢化植物油自问世以来,为人们不仅带来了酥松、干脆、独特的食品口味、延长了食品货架期,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疾病隐患,那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替代品呢?
在国内食品营养学界逐渐认清绝大多数氢化植物油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后,一些科学家发现,通过改进氢化油制作工艺,其实可以降低甚至杜绝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都必得产生反式脂肪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再贵教授介绍,在油脂氢化过程中,如果采取低温高压的生产工艺,反式脂肪酸就产生得少,如果高温低压,生产中生成的反式脂肪酸幅度就会大大增加。“当然,从生产成本上看,低温高压肯定比高温低压要高得多,这也是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氢化油都含有不低反式脂肪酸的原因所在”。
福建省粮油质量监测所在今年上半年的一篇论文中,甚至提出了包括改进油料植物基因、将极度氢化油与非氢化油混合、将非氢化油脂与高饱和油脂进行酯交换反应等六种办法,以减少食品原料油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在油脂加工过程中,TFA s的产生与原料油脂的不饱和程度有关,不饱和程度越高,顺式脂肪酸异化为反式脂肪酸的倾向性越大,因此,可以说,无论物理、化学,还是基因工程方面,目前所有力图减少TFA s的技术改良,都是围绕这个方向展开的”,国内一食品加工业专家透露,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反式脂肪酸的限量标准,国内食品加工企业缺少技术改良动力,所以目前学术界所贡献的技改思路,仍多停留于纸面。
2007年,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先后宣布在欧美地区承诺不用氢化油、减少反式脂肪酸以来,欧美糕点烘焙师们为寻找到新的氢化油替代品,进行了长期努力。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为了保证人们已经习惯了的食物美味,糕点师们只好尝试用各种饱和脂肪酸代替,可饱和脂肪酸的过多食用,依然对人们的身体带来其它疾病隐患。
标准未有期
“评估结果都没出来,谈什么含量标准限定呢?”
针对央视报道的植物奶油风险,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坚公开表示:“是一个老问题”,并公开对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调查结果,认为中国人均消费反式脂肪酸含量远低于欧美国家,也低于世卫推荐标准。
但张的观点受到了众多国内食品专家的反击。“中国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含氢化油食品,他们不吃蛋糕饼干、不喝奶茶咖啡,但对城市中某些人群来说,其日摄入量就已远远超出安全警戒线,虽不必夸大或妖魔化T FA s,但也不能说不严重”,中国农大一专家称,最关键的两件事,一是规范食品中氢化油的统一标识,二是限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标准,方便消费者知情选择“但这两个规范至今仍是空白”。
“反式脂肪酸肯定不是好东西,但也不是灭顶之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人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植物奶油不好,动物奶油就好了?”“再比如近些年中国糖尿病、冠心病、肥胖患者快速增加是事实,可导致这种后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吃得好、吃得多,动得少,并非是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这一单一原因造成”。
陈认为,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等,同豆油、菜油一样,并不是一种毒药,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原料,未来也不可能在我国食品行业取缔。“至于过多食用,会引起患病风险,这都在于一个量的控制,只要不是天天吃、顿顿吃,在量的积累上没有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安全的”。
“政府所要做的事,不是测所有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而是要管住源头油脂工厂,是他们在生产反式脂肪酸,对他们制定标准,谁超标罚谁”,范志红老师建议,虽然世卫组织规定的每天2克的摄入量,稍有些严厉,但生活中对饼干、蛋糕、派、奶茶等还是要尽量少吃为好。
与专家、消费者的期望值相比,相关标准则比较“冷静”。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通过实施《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列出了食品企业必须标明含量的营养素,反氏脂肪不在其列。今年4月1日起,卫生部再次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该标准规定婴幼儿食品原料中不得使用氢化油脂,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当小于总脂肪量的3%。然而,对普通大众消费食品,仍然没有相关规定。
对此陈君石透露,去年12月才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评估委员会,目前正在对反氏脂肪酸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都没出来,谈什么含量标准限定呢?”
看来,对普通大众消费食品而言,无论油脂生产中反氏脂肪酸含量的限定,还是终端消费食品中反氏脂肪酸的含量规范,似乎都还有着一段不短的路程。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