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者﹕智真
(网路图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于此出生。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世称“诗仙”。
说起李白,几乎无人不晓,人们赞赏他的辉煌艺术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气,济苍生、报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在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中,他明确做出了洁身自守,不苟合黑暗势力,呼唤人间正义的选择。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慕仙道,仗义疏财,常周济他人,他写了:“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他钦佩有节操的人,写胸怀大志的姜太公:“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写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他渴望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理想,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李白初到长安时,遇到了他一向仰慕的翰林学士贺知章,他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给贺知章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您指教。”贺知章打开诗稿,念完了〈蜀道难〉,他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是惊天动地。”
李白说:“还有一首〈乌栖曲〉。”贺知章忙催促说:“快念给我听听。”李白从容的诵完全诗后,贺知章流下了眼泪,他说:“这诗太感人了,鬼神听了也会落泪的!你简直是天上下凡的谪仙(被贬的神仙)啊!”因此后人又把李白称作“谪仙”、“诗仙”。
贺知章极力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李白名声远播,学识震动朝野。当时番邦想侵占高丽,唐玄宗令李白回书复番使,李白写了著名的〈吓蛮书〉,使番邦诚心纳降,被任为翰林学士。
由于唐玄宗日渐昏庸,贪图享受,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李白性格傲岸不屈,他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不愿做阿谀逢迎的御用文人,用诗歌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并尖锐的指出唐玄宗的过失,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正义的呐喊。
他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为偏将郭子仪申诉、辩白,使其免于一死,后来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唐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更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毅然辞官不做。唐玄宗虽听不进纳谏,但因欣赏李白才华,于是赐其金牌放还。他的朋友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等人为他送行,大家互相勉励。
李白游山访道,持御赐金牌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经过华阴县时,听说华阴知县贪财害民,就倒骑着毛驴,在县门前绕了三遍。知县见了动怒:“竟敢调戏本官?”命令衙役把李白抓到堂上审问。李白道了姓名并拿出金牌,上面写着:“李学士所到之处,凡有不敬者,以违诏论。”
知县等人叩头请罪,李白说道:“你等受国家爵禄,如何又要贪财害民?如果能痛改前非,我就免你违诏之罪。”知县听了,连忙谢恩。从此洗心涤虑,后来成为一位爱民清官。李白如此几番,消息传开,各郡州县都以为朝廷差李学士出外私行观风考政,无不化贪为廉,去恶从善。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渴望报国,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因战乱未能成行。
李白心境高洁,始终追求着光明澄澈之美和纤尘不染的境界。如他描写气势磅薄的高山大川和对人生的感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今天,一些人趋炎附势,泯灭自己的良知,为获取名利而抛却了人本质上最美好的东西,这已经是在社会道德下滑中推波助澜了。千百年来,李白一直受到人们喜爱,不能不说与他高洁的心境,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直接相关。正如后人所称赞的,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人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