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维基百科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简称《地藏经》,译者不详。是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宏大愿望的经典。目前的流通本题为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明朝时则题为法灯、法炬所译,实际上的译者及译出年代不详。因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后才被收入大藏经,有部份佛教学者怀疑它并非由印度传入,而是在中国所写作。
历史源流
本经原题为唐朝实叉难陀译,但在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所记载实叉难陀译出十九部经典之中,并没有包括本书。明朝莲池祩宏大师,为本经所作的序中提及,此经的流通本,译者题为法灯、法炬,但是此二人的生平及时代皆已不可考。故此经为实叉难陀所译的说法并不可靠,应是后人所伪托。
在文献上,最早提及此经的,是北宋端拱年间(西元 988年-989年)常谨所集的《地藏菩萨灵验记》,在其中引用了〈分身功德品〉的内容,并且说此经的梵文本,是在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西元 936年-948年),由西印度沙门知祐携至清泰寺。释非浊所集的《三宝感应要略录》也引用了〈忉利天宫神通品〉中的内容,因此可知,此经在北宋时就已经流行于中国。近代在西夏发现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经残本,而且,地藏经在宋朝之前已传入日本,也可作为证据。
但因为译者不详,也未收入译经目录中,因此在宋朝及元朝编辑的《大藏经》,都没有收录此经。直到明朝,本书才被收入《大藏经》,因此有学者怀疑此经并不是自印度传入,而是五代时在中国写出的经典。
[编辑]经文简介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为度众生“久远劫来发弘誓愿”的非凡之举,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迹,例如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设法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太辩长者、阎罗天子、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以及地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狱及其众生的状况,解释了使亲人眷属在各种情况下脱离苦难的种种方法。释迦牟尼佛还在此经中将自己涅槃之后至弥勒成佛以前的无佛世界中,教育开化世人的任务托付于地藏菩萨。
[编辑]全经构成
全经分为十三个部分: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集会赞叹。如来含笑,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龙鬼神亦皆集会。佛为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因地行愿。
《分身集会品第二》:十方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与诸被救众生来见世尊。世尊摩顶付嘱地藏菩萨:‘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前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摩耶夫人问业报所感恶趣,地藏菩萨略答五无间地狱之状况。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萨更问地藏往因,佛又叙述两个关于国王及光目女的故事。四天王请问菩萨大愿方便,佛为他们说因果报应之法则。
《地狱名号品第五》:普贤菩萨问地狱名号等情况,地藏菩萨为救拔苦难众生而作详细回答。
《如来赞叹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声,赞叹地藏菩萨。普广菩萨请问供养地藏菩萨利益,佛为说供地藏像、读地藏经、持地藏名的广大利益。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萨通过跟佛问答,普劝广大众生断恶修善。太辨长者请问超度亡灵所获功德,地藏菩萨为说亡者七分获一,六分做功德者获得。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菩萨神力,俱诣忉利,询问众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各发善愿,佛称赞印可并授道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为利益众生,演说听闻及念诵过去诸佛名号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藏菩萨问佛校量布施的功德,佛举例作出详细回答。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佛陀说明供养地藏菩萨塑像、画像的十种广大利益。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顶光,妙音称赞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请问不思议事,佛为说供像持名等应获的功德。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菩萨顶,以诸众生托付地藏菩萨,希望地藏菩萨救度一切受苦众生。
[编辑]后世评价
在台湾,佛教信徒常会在法会集体朗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信徒深信此行为可以回向给死去的亲人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它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而言,亦可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教理相较于其他经文浅显易懂,故广受欢迎。
在佛教及部分民间宗教中,《地藏经》亦用于人们对死者的超度(及临终关怀)。即依诵《地藏经》或遵循《地藏经》中所获的功德,亦可把其回向给死去的亲人。例如台湾大部分佛寺于农历七月举行的各项法会,许多参与者都会集体朗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