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境界─物心合一(图)
道的境界─物心合一(图)1
2/04/10
【新三才网讯】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开头用了三个“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形容道的神妙,不是人的感觉所能把握的。“视之不见”,说明道是无形的,用肉眼去看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内观才能体悟得到。“听之不闻”,说明道是无声的,用耳朵去听是听不到的,只有通过内听才能体悟得到。“搏之不得”,说明道是无物的,道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搏”应该是个“抟(抟)”字,是“抟之不得”。“抟”是什么意思?手字旁,这里是用手抓的意思。道用手去抓它,是抓不住的。“夷”“希”“微”分别是对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抟的称呼。这三方面是混而为一的。
在五代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高道,叫“陈抟老祖”,他的号就叫希夷先生。他的名号就与这三句话有关,与道有关。从名号上看,他就是一位得道高人。中国文化第一图“太极图”以及“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就是由他传出的,“河图洛书”也是由他的著作《易龙图序》传出的,他是中国太极文化、河洛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发明了睡功,成为天下第一睡仙。
“道”的神妙性还表现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都是从求道的角度说的。表明"道"的难以把握、难以捉摸。
总之,老子将“道”归为“象”,而不是归为“形”: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西方人重视形,是形思维,东方人重视象,是象思维。“形”和“ 象”的最大区别在于“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一个外在形体的,可以测量的。“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感受的,可以体悟的。“形”是静态的,“象”偏向于动态,它是流动的,是“恍惚”,是“混一”,恍恍惚惚,混混沌沌,只有细腻地去体察、内视才可以感觉得到。
真正得了道之后,就不会去陷于那些有形的琐事上,什么得失、成败、荣辱,这些都没有了,也不会去计较它了。什么有无、长短、高下、深浅,这些都无差别了。因为我们回到最根本的状态上去了,所以就解脱了,真正的快乐了,就不会被有形的东西束缚住了,这就是得道。其实得道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得道,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上有食道,下有尿道,这就是道,是真实不虚的,是最真实的东西。
有一位伟人,某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到晚上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给一位研究老子的学者打了一个电话,问了一个问题:“老子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这位学者犯难了。的确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你说唯物吧?这里说道是“无物之象”,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你说是唯心吧,第二十一章说了“道之为物……其中有物”。好多学者陷入了唯物、唯心的圈子里,无法自拔。主张唯物的一派和主张唯心的一派打得不可开交。有的学者一会儿说是唯物,一会儿说是唯心,自相矛盾。其实这种二元对立的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哲学的。那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分类法,根本不能用来套用老子这个“道”。“道”里面有物有心,“道”是最本源的。
道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是“物心”的合一体。“道”里面有物,也有心,什么都有,不能分开,没有分别。所以把“道”理解为三个层面:道是一个最高的本体,道是一个最高的规律,道是一个最高的法则。
第一,道是一个最高的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创生万事万物的大门,当然也是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本性。
第二,道是一个最高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按这个规律来运行的,没有一个例外。
第三,道是一个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我们做任何事情,比如说你养生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你治国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你做企业也可以按照这个法则来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