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福与吃苦
享福与吃苦12/11/10作者:何仲英
现代人的大毛病,只是图享福,不愿吃苦。一般做父母的,常常以为年纪大了,应该享福;享不到福,便歎命苦,便悲福薄。有许多青年人也作如是想,看见人家享 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的。甚至读书只要文凭,不肯在学业上努力;只望“做人上人”,不愿 “吃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在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我们不必 希望做“人上人”,但必要做“人中人”。我既是人中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那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那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那里有物 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那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那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来满足我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我们一时 一刻的需要,都有无量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住他们,亦 且何以对得住自己呢?
特殊阶级的人,坐享优越的生活权利;或拥遗产,或发横财,或领乾薪,他们享现成福,用不著吃苦,也想不到世上有苦可 吃,这真是人群的蠹虫。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肯吃苦、肯工作的平民,他们只要做一天人,就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 苦的人多,享现成福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享现成福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大家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 泡影,终至吃苦而已!
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那一个不是从吃苦中磨炼出来的?佛世尊身为王子,多福多乐,独愿舍家入 山,苦修六年,睡在旷野中、树林下,穿著死人遗下的衣服,每日仅吃几粒豆子、几粒芝麻,维持生命;这是多么苦恼,而他独处之泰然,所以成为佛主。孔子一车 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再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 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点钟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夫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 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远的。
《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閒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著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 的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镇日地拿著一只雀笼,口里哼著几句京腔,何尝不舒服;何尝不享福?就此一点便可亡国而有余,那里还能 够支援得住国家!
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 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者,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甘来,始有滋味。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心也危, 其虑患也深,故达。”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 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诸位青年啊!你现在很失意吗?你家里很穷吗?没有钱买书,没有力量升学吗?你身子很单薄吗? 你脑筋迟钝,不能做艰难的功课吗?你想改科,贪图省事吗?你过惯了学校生活,受不住家庭压迫、社会欺凌吗?你自以为是少爷阶级、上流身分,叫你洒扫、应 对、布衣、恶食,你就不肯吗?你假如存著这种心思,你的前途还有什么希望呢?
奉劝诸位:得意莫欢欣,失意莫苦恼。享福不为福,吃苦不为苦。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宋儒又说:“少年得志大不幸!”现在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正志士努力工作之日,摩顶放踵,有所不惜,更那里可以偷安旦夕,享福自娱?
我们虽不敢希望个个人能有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好吃,但 至少要革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细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于诸位的一点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