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阴阳平衡(图)
自尊的阴阳平衡(图)自尊与人生境界的对应关系,也即“依赖型自尊”对应“三十而立”,“独立型自尊”对应“四十而不惑”,“无条件型自尊”对应“五十知天命”与“六十耳顺”。阐述上则偏重于自尊的正面意义,或者说既自信又谦虚的自尊,这是真正的自尊、是恰当的自尊。当自尊变得不适当时便具有反面意义,自尊过头就是自大,自尊不足就是自卑,而过分自大与自卑时甚至会合二为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自尊是在自大和自卑区间内,自信与谦虚的平衡及协调。这种自信与谦虚的平衡,也会体现在自尊类型与人生境界相对应的平衡,如果在“而立”之前便早早脱离依赖型自尊,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往往是缺乏谦虚;或到了“知天命”年龄仍然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则往往是缺乏自信,这些都是失衡。
自信对应的是生、发,也即对应着能力的外在表现及增强,属“阳”;谦虚则对应着收、纳,也即对应着能力的培养,属“阴”。所以越是自信的人,就越是谦虚,越是受人尊敬,也即越显自尊。越是自尊的人,也越有自信及谦虚的品格,而越发尊重他人。自尊与尊重他人也是一对阴阳平衡,自尊相对自己是内,属阴,尊重他人相对自己是外,属阳。自尊而缺乏尊重他人的失衡,就成了自负;尊重他人而缺乏自尊的失衡,也会成为自卑。如果光有自信或过于自信而缺乏相应的谦虚、学习,能力很难提高,与自信的程度就不相对应,这时的自尊在别人的眼里就是自大、自负;光有谦虚或过于谦虚而缺乏相应的自信,能力得不到体现,还会与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这时候自尊表现出的虽然不是自大,却只能是自卑。
自尊成了自大、自负时,自信就会成为一种狂妄、固执,不仅很难与别人相处,甚至很难与自己相处。自大的自尊是一种负担,因为缺乏谦虚的因素,便很在乎、很敏感于别人的评价,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形成对立和攻击性,而这种时候自己也极不平静,被仇视、对立、愤怒等坏情绪所控制,实际是与自己过不去。这种失衡就会导致他超过“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超脱依赖型自尊,尤其随着年龄增长后便更加的不协调、不和谐。
当自尊成了自卑时,虽然谨小慎微,不会像自大狂那样喜欢摆显而让人感到不自重,但却会成为别人眼中扶不起的阿斗,同样难以相处。虽然极度自卑的人习惯于别人的看不起,但仍然会很在乎、很敏感别人的评价,其结果便会进一步自我否定,不仅不会有谦虚学习让能力提升的表现,更可能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这种失衡会导致他“而立之年”不而立,甚至一辈子如此而更加不协调、近于废物。
自大与自卑虽然是一对矛盾,但自大与自卑却没办法阴阳平衡,成为适当的自尊,相反,自大与自卑却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形成过激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在某方面极度自卑,比如,某种残疾,或者出身甚至经历的某些方面,缺乏用自信和谦虚的态度正确对待,却在他认为没有自卑因素特别是值得骄傲的方面表现出极度的自大。这种人会将自卑方面装上厚厚的盔甲掩盖起来,或像刺猬一样不容他人触碰,而把自大放大到整个外部表现。当有自卑心理的人将自大变为自己的外壳时,实际上外界的反映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又往往会扩大自卑,而这时外在的表现则会进一步地自大,形成恶性循环而不是平衡。这种人实际上一辈子也很难脱离依赖型自尊,甚至可能因为外界的评价和反应,形成对他人的毁灭或自我毁灭。
不同类型的自尊及人生的不同境界,都是自信与谦虚的阴阳平衡,始终伴随着自信,又始终不离谦虚。依赖型自尊时,他虽然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但有自信让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同时又懂得谦虚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并让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同;独立型自尊时,虽然偏重于自我的评价而体现出更强的自信,但却是建立在更加谦虚学习及不张扬的基础上,这也是“四十而不惑”这个人生境界的主要特点;无条件自尊时,虽然自信已经无需自我评价的肯定,但谦虚却到了一个能够更加客观发现自己不足和别人长处的地步。自信和谦虚的相辅相成及平衡,已经到了遇到任何事都不再怨天尤人的地步,甚至是别人刺耳的贬低,既不会影响自信,也不认为是伤及自尊,这就是“五十知天命”和“六十耳顺”的境界。有这种自尊的人,面对上面说到的种种可能自卑的因素,他只会看到客观的欠缺或就是一种状况而已,不会刻意掩饰或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敢于自嘲,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让自己尊重自己,也让别人尊重,并尊重别人。
真正的自尊也即自信和谦虚的阴阳平衡,包括自尊的三种类型与人生阶段的对应,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个组织甚至是更大的范围。一个组织机构或更大的范围有真正的自尊,同样应该体现的是自信与谦虚的平衡,不仅知道怎么去做得好、让人们满意,而且会始终虚心地接受其监督、批评、建议,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不能实现这样的平衡时,结果也会相反,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而且会让人们更加的反感。比如,某些不值得骄傲及“自卑”的地方,如果不能用自信及谦虚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承认客观的事实及差距,并积极地加以改进或以其它方面加以弥补,同样会将自卑变为一种自大而加以掩盖和不让人批评。同样的,组织机构或更大范围内的成熟也犹如自尊的类型与人生境界的对应,即使是一心想做好、让人们满意,也不能长期依赖于别人说好话的肯定。不仅应该有自我评价的自信,更应该将这两种评价成为自觉的行为即运转模式包括体制机制,而且自信与谦虚贯穿始终,既相信自己是在做好事,同时谦虚地接受监督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