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ybaby 发表于 2011-6-26 14:49:02

国税局长赵奢一战成名

就在蔺相如取得讨齐远征胜利之后的第二年,秦国出兵讨伐韩国,当时的秦军已经到达了韩国一个名叫阏与的地方。军情紧急,而韩国此时无力与秦国抗衡,只好向友好邻邦赵国派出使者请求援助。赵惠文王认为如果任凭秦国在自己的西边蚕食韩国,将会严重影响到赵国的利益和安全,于是他决定派兵出征,援助韩国。

赵惠文王首先想到了廉颇,可是当他向廉颇征求意见的时候,这位成名已久的赵国柱石名将却坚决反对赵国派兵救援。廉颇的理由很简单,“道远险狭,难救。”在地图上看通往阏与的地形狭长,两边都是山脉,这种地势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赵国派兵救援就必须通过这个狭长的山谷地带,如果秦军在这个地方设伏,那么赵军很可能还没有赶到目的地就要遭到全军覆没的厄运。当然赵军顺利通过这个死亡通道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必须要在秦军之前抢先占领有利地势,控制出兵的要道,然而此刻秦军已经先发制人派兵,赵军要获得战场的主动权似乎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从地势和时间上分析,这样的远征显然要犯兵家大忌。

从军事技术上讲,廉颇的理由很充分,但是从政治需要上讲,赵惠文王不能坐视秦国侵略自己的同盟国魏国而不顾,这就是当老板的境界和苦衷。

于是赵惠文王只能另外选将,根据《史记·廉颇列传》记载,赵惠文王在被廉颇否定以后就向乐乘请教,希望乐乘能挺身而出领兵救援韩国。这里又引出了《史记》中的又一个疑案。根据前面我们讲的乐毅的故事,乐乘是乐毅的后代,他是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跟随燕国相国栗腹讨伐赵国,随后失败就归顺了赵国。根据《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大破赵军并活埋了四十万赵国俘虏之后,燕国的相国栗腹极力鼓动燕武成王派兵讨伐赵国,企图趁机占便宜,没想到后来燕国远征军被廉颇领导的赵军打得大败。栗腹和乐乘都当了俘虏,栗腹被杀,而乐乘就归顺了赵国,后来还被赵国封为武襄君。如果《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没有错误,那么乐乘归顺赵国应该发生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而那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去了七年,当时赵国主政的国王是赵孝成王。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关于乐乘在赵国的出场时间,《史记·乐毅列传》和《史记·廉颇列传》的相关记载产生了明显的自相矛盾。应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出现了谬误,在这里乐乘应该是乐毅,因为乐毅在燕惠王罢免其兵权以后就投奔了赵惠文王,并被封为望诸君。从时间和当事人来看,乐毅最符合条件;而从资历和名气来看,也只有乐毅能与廉颇相提并论,所以赵惠文王选将把乐毅作为仅次于廉颇的第二候选人也最合理。至于司马迁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很可能类似于现在我们有时候会把两个相近的名字叫错一样,心里想的是A说出来却是B,并不是足球解说员的专利,历史学家也是人,也可能犯张冠李戴的错误。而后来司马迁的这部皇皇巨著逐渐流传开来,最终被奉为史学经典,奠定了其在中国史学界的崇高地位。作为普通读者甚至历史学者们大多不愿意或者懒得去怀疑一部经典名著的正确性,所以这个错误也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当然这只是扶栏客的一家之言,如果有高人能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可以一起探讨,以飨读者读史之趣。

sillybaby 发表于 2011-6-26 14:49:30

赵惠文王向乐毅请教他对出兵援救韩国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希望乐毅能够接下廉颇不愿意接受的任务。不过赵惠文王再次失望了,这位当年五国讨齐联盟的总司令对这件事的看法跟廉颇如出一辙。身为久经阵战的兵家名将,廉颇和乐毅都不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而救援韩国的军事行动被两位战国时期排名TOP10的名将否定之后似乎也失去了可操作性。

然而,被名将否定的计划对非名将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机会,就这样,一位在当时战国军界的非著名将军赵奢应运而生。当时赵奢的职务是赵国税务局局长,跟带兵打仗本来扯不上半点关系。看到名将廉颇和乐毅都表现出理智的畏难情绪,赵惠文王很失望,他急需一位有种的将军站出来创造奇迹,于是就找到一贯迎着困难上的赵奢谈话了。赵奢果然有种,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就变成了一句成语,不过当时赵奢形容的不是两个剑客,而是两只老鼠在地洞里遭遇的情景。赵奢决定做一只勇敢的老鼠挺身而出,赵惠文王非常高兴,马上任命这位在税务系统任职多年的人为将军,领兵出征,救援韩国。

赵奢是在赵国税务系统里一步一步凭着工作业绩成长起来的,不仅工作能力强,精通政策和业务,而且原则性很强,或者说很有种。事实上当时在赵国税务系统工作能力强、精通业务和政策的人多如牛毛,赵奢之所以能够上位赵国税务局局长,主要靠的就是他身上那股认死理的偏执精神,这种精神说通俗一点就是有种,如果用政治语言来表述就是原则性强。当赵奢还只是赵国税务局的一个中层干部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收缴农业税。有一次,赵奢收税的时候遇上了抗税大户,这个抗税大户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两朝三次出任赵国相国、三次被罢免、三次恢复职务,使得这位贵族成为一位神话般的政坛人物。平原君带头不交税,其他的人自然也能赖就赖、能拖就拖,赵奢的工作就陷入了被动。普通税务人员遇到这种事,只能以不作为来处理。如果赵国是一个股份公司,那么在广大赵国人的眼里,平原君赵胜就是能左右董事会决策的大股东之一,这样一个人搞点特殊,不交税似乎也可以理解,然而原则性很强的赵奢却不这样认为。赵奢认为自己必须对赵国负责任,而他并不认为自己对赵国负的责任比相国平原君赵胜的责任轻。赵奢决定以果断的行动来严肃税务纪律,于是他做主把平原君家负责交田租的九个相关责任人抓起来,然后下令砍了头。赵奢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平原君没想到他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盛怒之下他动了杀机。赵奢在税务局的同事们都觉得小赵这次完了,平原君不轻易动怒,赵奢惹怒了平原君必死无疑。在自己脑袋即将搬家的生死关头,赵奢没有惊惶失措、坐以待毙,他主动找到了平原君汇报工作。他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身为在赵国享受崇高地位和待遇的平原君赵胜本来应该带头做一个模范纳税大户,可是他却偏偏要搞特殊,带头违法乱纪,当了抗税大户。赵奢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到了位高权重的平原君这里就拐了个弯去符合赵国的国情。在赵奢之前,从来没有人跟平原君说过他应该带头守法纳税的道理,天长日久不正常变成了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正常就变成了赵国的国情,只是这种国情环境下的赵国怎么可能真正富强起来,最终身为赵国相国的平原君赵胜又怎么能够对得起赵国给予他的崇高地位呢?

sillybaby 发表于 2011-6-26 14:50:11

本来想要杀人复仇的平原君赵胜被赵奢一记当头棒喝清醒了过来,赵奢的解释不仅很逻辑而且很高度,他没想到一个税务官员居然具有这样的觉悟和理论水平,更没想到一个位卑言轻的官员居然有这样的胆色,敢于面对面地痛批赵国相国的错误。于是一向以爱才惜才著称于世的平原君赵胜不仅改变了杀人的动机,而且还积极地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敢于得罪平原君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得罪平原君以后还能凭一番慷慨陈词让平原君心悦诚服的人简直就是奇迹。赵惠文王也被赵奢的胆色和原则打动了,就这样赵奢被任命为赵国税务局局长,全面主持赵国的国家税收工作,在赵奢的努力下,赵国很快就“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赵奢上位当税务局局长的过程很快被传为佳话,只是隔行如隔山,这位有原则的税务干部可能完成一件连廉颇和乐毅都不敢接手的军事任务吗?赵奢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拼命。

赵奢率领大军出征,离开邯郸三十里的时候,赵奢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赵奢不仅有种,而且也不缺头脑,他当然知道廉颇和乐毅都不敢接手的工作一定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决定让那些动摇军心的人统统闭嘴。

当时的秦国大军来到了武安的西面,为了威慑赵军,开始操练军队。秦国大军战鼓擂起,喊杀声震天,根据《史记·廉颇列传附赵奢传》的记载,秦国大军当时的这次军事示威产生了相当于三级地震的冲击波,当时武安城里房屋上面覆盖的瓦片都被震得发出了“哗啦啦”的响声。武安危急的军情很快报到了赵奢军中,赵奢帐下的一名将官情急之下忘记了赵奢立的规矩,他站出来请求赵奢尽快赶到武安救援。这位将官的建议当然也是“以军事谏”,所以这位不开眼的将官就被赵奢下令拖出去砍了脑袋。站在赵奢帐下的众将领倒吸了一口凉气,从此以后没人再敢跟赵奢废话了。杀了倒霉的将官,赵奢下令原地扎营,然后组织全军士兵挖战壕、筑工事,一副就地抵抗秦军的架势。就这样赵奢原地不动地守了二十八天,丝毫没有要开赴前线的意思,只是军营周围的工事已经修得颇具规模。这时秦国大军派出的侦察员来到了赵奢军前,赵奢不仅把这位奸细放进了大营,而且还好吃好喝好招待了一番,然后就打发奸细回去报信去了。秦国侦察员回到了自己的军中,马上向领兵的将军汇报了自己在赵奢军中的所见所闻,秦国将军听到汇报以后大喜,“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人们都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迹象,秦国将军也不例外。这次秦国将军只看到了赵奢在距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构筑工事坚守的现象,为了自己的胜利,他很自然地把赵奢的行为理解成了不思进取,甚至是畏惧不前。而那位侦察员轻易获得的情报当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疑点就被这位将军很轻易地忽略了。

就在秦国将军得意洋洋地鄙视着赵奢的时候,赵奢其实已经在路上了。赵奢大军几乎是紧跟着秦国侦察员出发的,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赵奢大军突破了狭长危险的地带,突然出现在秦国大军的面前。一场秦国将军始料不及的遭遇战一触即发,两军阵前连飞鸟都不见了踪迹,空气紧张得像是瞬间遭到了急速降温而被冻结。

这时赵奢帐外出现了一个名叫许历的小兵,这个不怕死的小兵不顾一个月前倒霉将官的前车之鉴,居然要求向将军赵奢提合理化建议。出人意料的是,赵奢并没有翻脸杀人,而是把小兵请进了自己的大帐。小兵许历面对将军赵奢毫不紧张,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加强防守的建议:“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大军的出现虽然出乎秦国将军的意料,不过秦军以逸待劳,气势正盛,而赵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如果赵奢不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必然会遭到失败。一个月前飞扬跋扈、草菅人命的赵奢此时突然变得很谦虚、很温和,他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小兵许历的建议,说“请受令!”小兵许历却很自觉地表态“请就鈇质之诛”,既然将军赵奢曾经立过规矩,那么破坏规矩的小兵许历此刻头上就悬着一把屠刀。然而规矩从来都是人定的,在此刻的赵军,赵奢就是最高立法者和裁决者,他说“胥后令邯郸。”赵奢的说法很含糊,他既没有鼓励小兵许历的越级提议,也没有要惩罚他的意思,而是说等回到邯郸再说。聪明的许历当时心里却一阵狂喜,在走到赵奢帐前冒死提议之前,他在心里已经经过了周密的盘算,他认为有胆色的将军赵奢一定喜欢有胆色的手下,而自己身为小兵如果不利用这种机会冒死出头,恐怕永远都不会得到提拔的机会。当然小兵许历能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绝不仅仅是有胆色,他向赵奢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显示了这位小兵的确具备了担任参谋长的素质和潜质。小兵许历说:“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兵法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当时赵秦两军遭遇,北山是第一制高点,谁占据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小兵许历提出的建议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基础的军事常识,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能在遭遇强敌的第一时间做出这样迅速的判断,仍然征服了将军赵奢。学习能力过人的赵奢当下就肯定小兵许历的建议是正确的,于是马上派出了一万多精兵迅速抢占北山制高点。果然,就在赵国军队爬上北山之后不久,秦国大军也派出了敢死队来抢夺北山阵地,北山的争夺异常惨烈。

鲜血像瀑布一样随着山势流淌了下来,山坡上、山脚下到处都是秦军士兵被利箭射穿、被山石砸死的尸体。围绕着北山,秦赵两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最后赵军还是由于死守住了制高点而大败秦军。秦军丢下漫山遍野的尸体撤退了,阏与重新回到了韩国的版图,赵奢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率领远征军回国了。赵奢一战成名,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而小兵许历也被封为国尉,不仅得到了提拔,而且提拔的幅度还很大。从此以后,赵奢也进入了赵国的核心领导层,与廉颇、蔺相如比肩而立,并存于朝堂之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税局长赵奢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