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淡泊境界(下)
古人的淡泊境界(下)http://djyimg.com/i6/1108130747572223--rz0.jpg
毅然辞官,饱受饥馁
陶渊明四十岁辞官之后,火灾、水灾、虫灾流行,长期处于挨饿之境。〈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对陶渊明来说,有一段夏日非常难熬,因为总是处于饥饿之中。
他描述那段艰辛的经历:“太阳才刚下山便等待天亮的到来,而一到早上就开始盼望着傍晚鸟儿归巢的时候,期望饥饿的时间赶快过去。”大概是在等秋收的来临,以解决粮食缺乏的问题。
陶渊明晚年饥饿更甚。其晚年诗作〈有会而作并序〉诗中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诗歌的末尾则以“固穷”自勉:“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僭越规矩实在不是自己的志向,固穷才是一向的心愿。饥饿有什么关系呢?有那么多前贤守贫的例子足以作为效法的对象!
面对穷困,乐在其中
http://www.epochtimes.com/i6/1108130749542223_1--ss.jpg
明.李在〈归去来兮图〉(网路图片)
孔子曾经赞扬弟子颜渊的固穷行为,《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段话点出颜渊虽然居住于简陋的房子中,每天的食物少得可怜,却能够不忧虑并且非常快乐。
陶渊明在诗作中也多次表明归隐后心中的快乐,例如〈答庞参军并序〉其一:“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简陋的房屋中,摆着琴和书籍,弹弹琴、看看书,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呀!“乐是幽居”这句话道出他乐于隐居的心迹。
陶渊明喜欢读神话书籍《穆天子传》、《山海经》,作有一整组〈读《山海经》〉诗。其中〈读《山海经》〉第一首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夏天草木长得相当茂盛,他则过着悠闲的幽居生活,该耕则耕,该休息时则看看书,也没有什么友人来往,非常清静。菜园中种有蔬菜,饮食足以自给,随时都可自酌。有时他会吹吹好风,看看细雨。
有时则看看《穆天子传》、《山海经图》等神话类书,了解宇宙的奥妙,快乐得不得了。陶渊明陷于穷困却能乐在其中,隐居读书悠然自得,可见他是儒家固穷的实践者。
心性淡泊,境界弥高
http://www.epochtimes.com/i6/1108130749592223_1--ss.jpg
明.张鹏〈渊明醉归图〉(网路图片)
他乐与心地素朴的高人为邻。〈移居〉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俗话说,物与类聚──心地单纯、善良的陶渊明,自然很高兴与纯朴的人士朝夕相伴。他移居南村只是因为那里有比较多纯朴高古的人,可以天天跟这些人相聚一块。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乡居生活令他雀跃,虽然没有奢华的物品,只有农田、树木、炊烟这些自然景物相伴,他却有融于自然的惬意感觉。由前两句“虽是草屋,倒也宽敞”的意境,可以望见其心中充满欣然自得之意。
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得知其居住环境的简陋,物质生活显然并不富裕,但他的心境却是淡泊的。
〈五柳先生传〉被称为陶渊明的自画像,文中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虽然居住的房屋只有四面空空的墙壁,连风、日都无法遮挡;穿的衣服是最粗糙的麻衣,还打满了补丁;盛饭与舀水的器具常常都是空的,他却能够处之泰然、心境平和。
文章后段说“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又重申了终身奉行忘却得失的志向。
羲农时代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人类社会最纯朴的时候。陶渊明向往真淳的生活,曾感叹羲农时代的纯朴已不复见,这可从其诗作〈饮酒〉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窥见其心境。当时少见拥有那样真淳与清明的人,而其诗句“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也表明了他藉此修养自己,以达到保真境界的心志。
--转载自《看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