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僧”怎么能这样呢?
作者: 和而不同十几年前,我到一个公园里闲步,看到园子里有一座新修的庙,觉得很奇怪。主持这个小庙的是一位女居士,不停地给我介绍有关佛教的知识,以及进庙后的注意事项。费了好大劲儿,我也没记住几条事项。
来的次数多了,与女居士就熟了。公园的面积有限,一座庙宇就占了不少地方,而且是公园最好的中心位置。居士告诉我:是她提议、单位出资才建的这座庙。
我感到很奇怪,这些领导都是无神论者,怎么会支持一个居士的建议呢?而且,建庙的花费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对于入不敷出的公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居士没有回答,我也没问下去。
过了几年,我带孩子来公园玩,看到小庙已成公园盛大景观,香火很旺,功德箱里满是钞票时,我忽然明白那些无神论的领导们为什么会支持那个居士的建议了: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而只不过是领导手下的“业务员”。
我心里想:一位居士怎么能这样呢?
从此,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小庙。
然而,他们认为自己既然守持着戒律,他们就是地道的教徒。
一次外出,与同行的一位画家彻夜畅谈。一晚上的话比相识十几年来的交谈都要多。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位画家的深刻内心。他对我袒露了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痛苦。
他给我讲了一件事,是关于他的导师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坛巨匠。许多人都想与其结交,其中不乏索要画作之人:有些出于对巨匠的崇拜,也有借此谋取利益之流。巨匠历来有崇佛向道之心,对佛道中人恭敬有加。有人介绍了一位称为高僧大德的和尚。巨匠欣喜之余,为其挥毫泼墨,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巨幅画作。不料,这位“高僧”却用最新科技手段将画作复制了许多份,统统以原作的名义卖给了他人。
“导师每幅画作的市场价都不下于几十万、几百万。你想那位的收入是多少?”
我没说话。
画家痛苦地不能自已。显然,他和导师一样,也是崇佛向道之人。
“一位‘高僧’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这样呢?……”
画家不自觉地重复着同一句话。
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一位居士怎么能这样呢?”
一位“高僧”能够这样,一位居士又怎么不能这样呢?
但一位“高僧”又怎么能够这样呢?
圣人早就说过:“执著于钱,乃求财假修,坏教、坏法,空度百年并非修佛。”
释迦牟尼佛《法灭尽经》中记载:“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而这些众魔比丘“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释迦牟尼佛对这些众魔比丘的结局亦有论述: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当“魔作沙门”,而愚蠢信众又坚信这些“众魔比丘”为下世之佛与菩萨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正道怎能不被它们败坏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魔王曾经对释迦牟尼佛说过:你在世的时候,我破坏不了你的法;等你不在世时,我要派我的弟子去你的庙里做你那一门的和尚,败坏你的法。
释迦牟尼佛一听,眼泪就流下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