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1-10-22 06:54:30

情深义重˙八拜之交之一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组图)


春秋时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整理|路圣石

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后逐渐成为结拜兄弟的重要礼仪。“八拜之交”典故出自于宋代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北宋名臣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来自于此。

  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冲着八个方位磕头: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礼,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讲的是八对古人朋友间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历史故事。

头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第二拜:廉颇相如刎颈之交;

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

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之交;

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乐曲伴随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内涵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由此衍生出来的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音乐家,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倾听大海的涛声,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但是,尽管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伯牙曾担任晋国的上大夫。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不巧遇风浪,船不得不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面对清风明月,伯牙思绪万千,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琴声之时,猛然看到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

伯牙见他只是一个樵夫,便不以为然。没想到这个樵夫满腹才学,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令伯牙大为惊讶。伯牙又为樵夫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伯牙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却已与好友阴阳相隔,原来子期已在前几个月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伯牙也终不复鼓琴。 后人感其事,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伴随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耳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深义重˙八拜之交之一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