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1-10-26 05:43:34

说“孝”

说“孝”

作者: 敬纸  

通读《弟子规》,概而括之,就是一个“孝”字。儒家孔子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通常人理解的“孝”,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讲的“善事父母者”,善于侍奉父母的人称为孝,它的上半部分是“老”字的上半部分,省去了“匕”,添上一个“子”字,意思就是子女奉承老者,赡养老人的意思,这是“孝”最基本的意思了。

《孝经》中把“孝”升华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在天地人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含义,“孝”是天道运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载万物的大义之理,是人必做的行为。所以“孝”字就有着上通天理,下通地理,中通人理的广阔的外延意义。

《孝经》中“孝”是“天之经也”的解释,与《禮.祭统》中讲的“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伦之谓畜。”义理相同。“孝”是顺应天道,不违背伦常。可见“孝”对于上达于天,维护伦常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儒家的曾子那里,又规定了什么是不孝。《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烖及于親,敢不敬乎。从日常的起居,对待君主的态度,做官的职责,对朋友的诚信,甚至战争中的表现都存在“孝”与“不孝”的分别。这五个方面不能做到的人,会殃及他的亲人,怎么敢不敬重这些方面呢。

“孝”字除了用于规定人的行为,同时也用于表示对人的评价。在古代有德行,有功绩的人都会被君王授予谥号,在规定如何封授谥号的《谥法》中讲,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迥,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意思是:使五世同宗祖的都安宁,谥号“孝”;惠顾下民,尊爱长辈的谥号“孝”;祭祀适时的谥号“孝”。秉承遗德而不违背的谥号“孝”,深谋远虑而成就气节的谥号“孝”。这样的谥号多见于有孝行的后,妃,皇帝。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抚育康熙皇帝成人,又辅佐康熙治国的“孝庄皇后”。她秉承遗德辅佐幼年皇帝,深谋远虑而成就气节使清朝平稳过渡,她惠顾下民,尊爱长辈,没有后宫恩怨,她使五世同宗祖的都安宁,使清朝开创了“康乾盛世”。

“孝”字有如此丰富而宽泛的内涵,难怪清朝秀才李毓秀如此的推崇,进而以此为宗旨编辑《弟子规》,是希望幼年入学的孩子们能够领会理解“孝”字的内涵,从而在天地人之中得到真道,既利于国家,又利于人民,既可寻天道之经,又可得地道之义。呜呼,“孝”者,大也。

我辈现代之人,也该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宝藏。

FRANKSTON 发表于 2011-10-26 13:19:28

人伦失守 深圳北大硕士公务员对父母残忍家暴



据报道,北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郴州籍男子廖某,是深圳财政局职员。谁曾想就是这样一名高知公务员,竟在4个多月时间里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10月24日,他又撕咬、暴打父亲。目前,深圳警方已介入调查。

什么样的家庭矛盾,会让他对父母拳脚相向呢?常被他打得遍体鳞伤的父母说,儿子的变化发生在他结婚以后:妻子李某常埋怨他“穷”“没被父母教育好”。这是其父其母的说法,不排除有推脱成分,但李某说的“没被父母教育好”倒有几分值得相信——如果真被教育好了,怎能干出掌掴母亲拳打父亲的事?

廖某是被保送到北大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这说明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即便对中国的“孝”文化不甚了解,也应知道尊老爱幼,知道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自己的不易,怎能张口就骂,出手就打呢?警方或能查明他某次殴打父母的事,却很难能查清他的心理变化轨迹。

需要注意的是,市井“小人”的不孝或不道德,会受传播效果等因素限制,其影响十分有限,但代表官方的公务员如像某些不良市井“小人”,其影响则难以预估。因此,从立法管制和教育引导入手,塑造官声、培育官德,以良好的官场群体素养做示范,遏止世风日下势头,培养时代新风尚,就显得尤为迫切。

来源:重庆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