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对世界的认知
来源:Amadeus-新浪博客“人之初,性本善”。人降生以后,生命先前的记忆已经被抹去了,人除了先天的纯真之外,什么也没有。而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自身所处的环境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接触到什么,脑子里就不自觉地装进什么。特别是长期接触后,更容易吸收、同化,习以为常。所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头脑中形成的后天思想,又控制着人的语言、行为和再思想。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数人出生以后,首先通过眼睛去认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眼见为实”。殊不知,“眼见为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狼群里长大的孩子找回后不认亲娘,并受在狼群中成长时对世界的认知去主宰、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接受人的语言,用狼嚎、狼的坐姿、狼的行为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被劫持与乞丐在一起长大的孩子,找回后,其父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才使其有能力延续香火、继承家庭财产。……同样的,在美国影片《真人活剧》(一译《楚门的世界》)中,主人翁楚门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虚假环境里,这个虚假环境包括一切真实世界的元素。因此,楚门直到长大成人,他都没能对这个环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他掌握的信息,另一个是处理信息的方式,即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学校教育则是塑造思维方式最主要的力量。对于今天的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博士班,必修课是无神论、唯物论、阶级论、进化论、斗争哲学……并且被告知,这些东西是“常识”、“原理”、“基础”、“放之四海而皆准,衡之古今无不通”,让人觉得是自然而然、自古已然、天下同然,好像全世界都在学习这一套东西,好像所有正常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学生把这样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认知框架内化以后,从此对该框架无法处理的信息或者采取极端排斥的态度,对该框架无法解释的现象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者用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得出有利于该认知框架的结论。并且还觉得自己“很有思想”、“能言善辩”。然而,这一套虚假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与生命先天本性格格不入、大相径庭的。
首先,无神论彻底斩断了人性和神性的联系,使得原则、道德的认定、裁判,从超越世俗利益的神和天意那里被剥夺,成为世俗权力本身的一部分。这样的价值观所支撑的人类行为,人性本质弱点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恶劣部分,不可避免地逐渐被充分发挥、放大。
而东西方各大正统文化都相信神的存在。很多深刻、杰出的文学作品都是描写神、讴歌神、追寻神的,像希腊罗马神话、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国的《西游记》等等。这些作品起着教化民风、维持人心道义、唤醒人先天神性的作用。但是,在无神论者眼中,神话传说变成“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人们对自然力恐惧的形象反映,孙悟空和《失乐园》里的撒旦变成了“无产阶级”、“受压迫者”的代表。
其次,唯物论否定了道德良知的作用,认为没有超越于人类世俗之上的普世道德,认为道德都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的,道德的定义者和阐述者自然都是世俗权力。这样一来,善恶道德等价值评判,完全成为世俗权力的一部分,再随着世俗权力的堕落和声名扫地,最后完成了以个人利益来判断善恶、好坏的价值观转变。现如今,“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进一步派生出“物质崇拜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主义”,它引导人走向真正的道德堕落。
一些唯物论者好像也很重视道德建设,肯定了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等品质,发起了名目繁多的道德建设运动。这些现象怎样理解呢?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模糊了道德目标和处事态度之间的界线。如果一件事本身是好的,那么行为者本身的勤劳、忠诚、克己等态度会起到好的作用;反之,这些品质只会提高做恶的效率。
再者,阶级论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按照阶级分析的方法,古代帝王和知识份子无论做过多少好事,因为代表了“剥削阶级”,所以都应该受到否定和批判;暴动造反者,无论杀害了多少人,奸淫了多少妇女,因为是“无产阶级”或“被压迫者”,所以都受到鼓吹和赞扬;而历代为民请命的清官,因为缓和了“阶级矛盾”,延续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受到比那些无恶不作的贪官更加严厉的批判。
事实上,中国人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以及“善恶有报”,认为富贵名利都是因前世今生的所作所为积下的因果。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并不存在所谓“阶级斗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学说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存,道教中南方的正一教与北方的全真教并存,佛教的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不同的宗派并存,乃至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回教等也都和中国文化和睦相处。这都显示出中国人海纳百川、以和为贵的精神。这种包容思想与阶级论的斗争思想截然对立。
如今,阶级斗争理论虽然不愿意被提起,但经过几十年灌输,“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意识已经演变成人们的思维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破坏着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导我们进一步走向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崇拜狼性的动物世界。
那么,如何用自己的真本性看问题呢?“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能够回到基本是非的层面去看问题的话,其实非常简单。
安徒生《丑小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一只出生在鸭群里的小天鹅一直以为自己是小鸭;而且用鸭子的标准衡量,自己还是丑陋的。直到小天鹅离开鸭群的环境,回到广阔的大自然,才慢慢发觉自己原本是美丽的天鹅。我们也只有正视自己曾被扭曲的思维,主动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作自己心灵和思想的真正主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