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到底是什么?(图)
作者:古得曼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最早出自二千多年前孔子为《易经》所写的学术论文《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此以后直到宋代,对太极的表述和讨论,一直限于文字。直到宋代著名的道士陈抟,传出太极图,对太极的表述就变为图形化、符号化,从而太极就具有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同是宋代的理学大家周敦頣,写出了一篇《太极图说》,就太极图而说太极,深化了太极的认识。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邵康节也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对太极的认识。因此太极图的出现,使太极的认识普及化。太极图成为中国道教的象征和标志。太极图的简明、玄奥、美观,也成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妇孺皆知的吉祥图案。明代张三丰将自己根据太极原理领悟和编创出来的一套拳法,称之为太极拳。太极的理念影响遍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到之处,如东南亚许多国家。韩国甚至把太极图案援引至国徽国旗之中。
太极到底是什么呢?太极是中国古代对宇宙、物质、生命和人体认识的成果。它是在一定层次上对宇宙规律和宇宙运行状态的一种概括描述。太极是由混沌初始状态演化而来的宇宙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的“无极而太极”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是由阴阳两种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构成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也就是所谓的“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这在太极图中形象的表现为阴阳鱼图形。白色阳鱼代表天,黑色阴鱼代表地,阴阳鱼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阴阳鱼相互环抱,表示阴阳相辅相成,阴阳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环弧形的两鱼交游状,表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阴阳鱼首尾相连,表示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两个阴阳鱼各有鱼眼,表示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生三”,阴阳生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莫不符合太极阴阳之道。“三生万物”,天地人交互作用,形成宇宙间万事万物。具体表现就是,阴阳化生五行。不同的阴阳运行状态,形成了不同的五行状态和性质,又对应不同的卦象和卦位。这就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各种事物……从而“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也” (周敦颐《太极图说》)。
因此,太极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宇宙运行模式。宇宙是个大太极。人也是太极。万事万物都可用太极描述,并遵循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天地人三才无不符合太极之道之理。这就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经·说卦传》)。圣人自觉效法和符合太极之道,“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国儒家道家就是用太极阴阳之理指导自己认识宇宙、社会、人体和万事万物,并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太极原理如何指导人体修炼呢?道家讲“顺则凡,逆则仙”。八仙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实际上讲的都是要返本归真。从宇宙演化顺序而言,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三才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用佛家的说法,就是宇宙成住坏灭空的过程。对于人这个小宇宙来说,就是从婴儿赤子的先天纯真本善,到七情六欲渐生,后天观念杂乱,本性逐渐迷失,并对应肉体的少壮衰老死的过程。
相应的人体修炼就是要逆此序而行,去掉七情六欲和后天各种观念,复归于婴儿,恢复纯真纯善先天本性,达到清静无为,返本归真。对应肉体上的变化,就是减缓衰老,青春长驻,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永生不死。实际上就是回归于宇宙初始状态。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守中抱一”。佛家所说的“清静归一”。儒家所说的“执一贯中”。或者又叫“身神合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