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2-5-14 16:36:18

南方人物周刊:“遮蔽历史”是要遭报应的

当遗忘、抹杀和歪曲历史成为受到鼓励的政治正确,又意味着什么结果呢?

 在中国,不仅现实敏感,而且未来敏感,甚至历史敏感。讨论未来的危险度仅次于关注现实,个别情况下还高于关注现实。相比之下,历史问题的敏感度稍微置后。至少,在网络上,“反右”,“大饥荒”,“文革”等历史“迷案”不被严厉屏蔽了。这就是五一期间微博上热烈争论一个关于“大饥荒”的帖子的小气候。

  帖子是这么写的:“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竟然夸张污蔑1960-1962年饿死几千万人。有人为此走访了当年饥荒最重的安徽河南许多村庄,情况根本不是有人诬蔑的那样。乡亲们只是听说饿死了人。而自己并没有亲眼见到饿死人,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

  这一惊世骇俗的言论,代表了今日中国的一种流行风潮:以意识形态的旗帜否定历史。把“大饥荒”的存在看成一个“糟蹋毛主席”的问题,于是予以一票否决。凭这份勇气,就可以在中国大饥荒最严重的地方,直接证实饿死者“为数极少”!真不知道,按这种历史观,要饿死多少人,才够得上“不少”?

  是的,“大饥荒”的死亡人数,至今仍然是一本糊涂账。但是,发表上述言论的林治波先生本人后来也表示“认可”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七十年》有载:“由于出生率大幅下降,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一千万……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最严重的后果和教训。”

  这是目前的官史间接承认的“大饥荒”灾难:在一年之中,中国人口“减少”的数字。而“大饥荒”持续了3年!那么,是否可以说,官史其实并不直接排斥“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提出的“夸张污蔑”的数字,而是给民间研究留下了接口?

  目前,关于这一数字有二千多万、三千多万和四千多万等“假说”。但是,无论如何,党史已经证明了,被饿死的不是“为数极少”,而是“为数极多”。

  实际上所谓“正式统计”,也是不可靠的。以四川为例,在各地汇报的人口数字“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当年的省委曾经有过“关于做好人口统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有的基层人口数字,经过多次改写才被上级认可。就算在当时已经“做好”的统计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全国人口统计,今天看来也存在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要想把“大饥荒”年代的人口减少精确到百万进位,还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官方的态度越来越开放,研究的阻力越来越小,但同时,从各个角度否认“大饥荒”灾难存在的也大有人在。真相似乎跑不赢遗忘。所谓“遗忘工程”,并不是某一项主体工程完工以后才开始实施的附加工程,而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和主体工程一起就开始施工了。

  今天,在这项工程中当尖兵的,已经是在大饥荒后出生的一代知识精英和权力贵族了。如林治波先生,具有中国最好的大学的历史教育背景,专家资格,曾经是与大饥荒历史题材相关的电视剧的主要撰稿人,并在权力巨大的媒体做过和做着重要的工作。以这样的阅历,要不接触到大饥荒的历史,或者不知道党史对这一段历史的认定,应该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发表否认大饥荒的言论。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林先生的言论受到批评以后,他为自己辩护的方式是,“重申”他有“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殊不知,这等于宣告,在这些“大爱”的名义下,是可以漠视血肉同胞的生命价值的。毫无疑问,大饥荒时代的国策,也一定是在类似口号支持下实施的。而这正是大饥荒的历史教训。

  党史把“大饥荒”定性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最严重的后果和教训”。可问题是,现在大饥荒的历史本身已经成为问题。真相正不可企及,教训又何其遥远。既然正视历史是为了确定现在的位置,找到未来的方向,那么,当遗忘、抹杀和歪曲历史成为受到鼓励的政治正确,又意味着什么结果呢?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作者:何三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人物周刊:“遮蔽历史”是要遭报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