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萧条的中国经济:就算再来“8万亿”又能如何?
来源:和讯博客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状态:不需要“刺激”,意yin就能达到高潮。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人们就开始狂呼房价要涨,认为中国要重新回到08-09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还真的调高了房价,等着急迫买房的人们来买房。如果意yin的高潮过后,“刺激政策”没有来,意yin到高潮的人们面对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心理的失落。
在2012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势不可挡”。一个中国人只要稍微愿意睁开眼睛看社会、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眼前最短浅事物,都知道中国经济已经相当萧条。其中,在2009年“四万亿”中风光无限的铁道部,是萧条的典型。铁道部在2011年三季度开始爆出“万里大停工”之后,国家似乎支持了铁道部数千亿元。当时,很多人为之“欢欣鼓舞”,放了假的铁路承包商们又回到岗位,准备开始新的一轮建设。没想到,铁道部的数千亿是“干打雷、不下雨”,嘴里说着有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钱给工程承包商。套个前苏联的笑话,铁道部假装有钱,承包商假装热火朝天干活。等半年多过去后,铁道部在2012年5月又传出来好消息,各个银行给铁道部授信2万亿。随着资金的逐渐到位,铁道部又可以开工了。在这个好消息传出来的同时,铁道部又说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铁路建设。另外,配合这个利好消息,铁道部又在5月17日发行200亿短期融资券。其实,很多事情自己思考一下,就会觉得非常有趣。既然各大银行已经授信铁道部2万亿的贷款,即使贷款没有完全落实,先期只到位5%,也是1000亿元。如果铁道部随时可以调动上千亿元,为什么铁道部还要专门发行这小小不言的200亿融资券?这对于资产庞大的铁道部来说,不是太掉价了吗?就像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跟别人说:“我现在银行里有2000万,先跟你借20万花花,在短期周转一下。”这时候,如果稍微有一些理智的人,就要开始怀疑,这个老板是不是根本没钱,然后套自己的小钱。当然,一般人不能以穷人之心,度铁道部这个“大财主”。所以,人们可以选择相信,铁道部真的有20000亿随时可以使用,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被拖欠数千亿以上设备和工程款项的供应商们,应该欢欣鼓舞了。(当然,没人知道铁道部总共欠了多少钱,反正在数千亿以上)
问题在于,中国经济不仅仅只有一个铁道部。铁道部虽然是个巨大的行业,但也只是交通运输业中的一部分。在交通运输中,还有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部分。而且,中国的经济不仅仅是交通运输,还有房地产、汽车、市政、日常消费的衣食住行用等等不同行业。首先,房地产销售已经低迷一年多、将近两年,连以前热闹非凡的房展会都变得很清淡。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商已经支撑不下去,开始大折扣降价售房。但是,降价虽然刺激了一些“刚需”购买,总销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销售量和库存房相比,等于“杯水车薪”。根据2012年5月20日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申城新建商品住房可售面积再度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达到1011.12万平方米。此外,商业地产(包括商业和写字楼)的存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总量达到近1148万平方米。仅仅上海一地,新建的商品住房和商业地产就超过2000万平米。这个巨大的存量还不包括已经售出、人们用来“炒房”的二手房。而且,也不包括房地产商已经买了地、但是没有形成新的供应量的房子。从这个角度,房产供大于求的状况急剧恶化,套住了很多房地产商。而且,房地产交易清淡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进而导致各地政府卖地收入骤减,也套住了地方政府。另外,中国的汽车销量也是一路下滑,而且库存急剧增加。另外,不论钢铁水泥、各种机械设备、建材家居家电等工业部门,服装纺织鞋帽、玩具工具等加工出口部门,各种矿产部门,各种建筑服务、生活消费服务等等服务部门。进入2012年,已经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部门状况转差,而是绝大多数部门的状况都在急剧恶化。尤其是在房价上,虽然很多买房的人还对房价很有“信心”,但是有些人在降价后“房闹”,已经开始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大“景观”。
经济萎缩的背后是“社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国的小农式老板们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小农老板们无法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也没兴趣理解社会经济,总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就行了。没想到,社会经济是整体的运行系统,任何社会经济运行都会影响到“一亩三分地”。不论小农老板们如何想着避免风险、或者减少风险,风险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入2012年,大多数的行业和企业,收入都急剧萎缩。私企倒闭就像“割韭菜”一样,一一茬茬地进行。剩下的还维持的企业,也越来越感觉到恐慌不安。很多私人老板都已经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只需要从社会资金链的角度,看看社会缺多少资金,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算术,就知道未来的方向。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中国的货币总量M2还在持续增加,都已经将近90万亿,资金还不够吗?但实际上,90万亿并不是资金链里的流动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沉淀资金”,被很少数的人所控制,基本不进入社会流通。另外,信用系统逐渐被破坏,也让流通中的资金沉淀越来越多,导致社会上快速流动的资金则非常少,可以说极为匮乏。因为资金太缺乏了,所以除了生活必需品领域,其它行业都要经历“大淘汰”。对于绝大多数私企来说,未来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因为社会太缺钱了,人们就只够糊口生活,做不了其它的了。也就是从消费的角度,人们纷纷离开非生活必需品领域,涌向生活必需品。所以,除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能够赚更多的钱(当然最后也要被体制刮走),绝大多数都要倒掉。进入2012年,资金链断裂已经从“冰崩”进入“雪崩”,在流通的资金也因为信用系统被破坏,加速资金的“沉淀”。这个问题,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文中,进行过具体的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非必需品行业销售下降、库存积压、企业纷纷倒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小农老板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学习,不关心社会经济运行,总想“用经验打败理性”、或者直接用自己的“信念”打败理性。结果,大多数小农老板们遇到社会经济收缩的时候,开始大规模倒闭。很多人的可怜之处在于,自己的钱都不知道为什么赔进去的。这也预示着,很多人在未来死到临头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当整个社会经济都萧条的时候,“8万亿”只是杯水车薪。当“8万亿”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直接到“高潮”。人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艰难的时候,突然来了“8万亿”来救自己,心理上无比激动。这种状况也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溺水的人抓住稻草都觉得有了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仔细冷静思考一下,这“8万亿”够吗?即使“8万亿”够,能够救了自己吗?说到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一下:中国到底缺多少资金,才导致现在的情况出现。计算出资金的“缺口”,就知道还差多少。在2008年末,中国的货币总量M2是47万亿,2009年虽然号称“4万亿”,但实际上M2增加了13.5万亿,2009年底货币总量超过60万亿,因此才有房地产和铁公基的火爆。我从2010年就分析过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印钞需求,分析印钞和通胀的必然性。到2011年初,我开始强调资金链的问题,说当时的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我就进行过大致的测算,中国在2010年最少印钞18-20万亿元;2011年印钞25万亿左右;以后按照类似的增长比例,以此类推。如果这样加总的话,到2011年底,中国的货币总量M2需要达到100-105万亿左右。而且,还是在不考虑明显通胀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致测算。如果计算通货膨胀,M2按照过去三年40%的比例计算,就得达到140万亿。但是在2010年,中国印钞明显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且,我在2011年初分析的时候,也明确说明,中国已经不敢印如此多的钞票。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2年4月货币总量M2还不到90万亿元,与相应的资金需求量差50万亿元。因此,虽然体制动用各种手段,通过吸引民众资金来填补各个“缺口”。仅仅在2011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就通过“理财”吸纳了民众9万多亿的资金。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当时已经开始变得非常火爆的各种名目的“高利贷”。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0年第四季度,社会资金链也已经断裂(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的文章中进行过分析)。因此,到了2012年,社会资金缺口已经超过50万亿,相当于2008年末的货币总量。在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之下,“8万亿”即使投放出来,对于整个社会资金匮乏,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到有限的延缓作用。
为什么国家会在2011年开始,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中国的金融研究机构养了很多人,不是白吃饭的。其中很多人都是“学而优”,对金融系统非常了解。而且他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层面支持体制。如果没有他们从技术层面拟定政策,中国的体制也走不到今天。在2009年底,我分析到“大规模通胀一触即发”,他们也必然预见得到。2011年初,我分析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这些人也必然看得到。为什么他们并不采取行动,继续印钞,而是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放纵银行骗民众参与“理财”、放纵“高利贷”,都是他们采取的具体行动。只有在印钞问题是,他们没有采取行动。所以,放纵“理财”和高利贷、不大量印钞,都是他们以“不行动”的方式,实施的行动。只有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国家才会暂时进行“印钞放水”,紧急进行“救市”。然后,市场立刻开始兴奋,期待新的“放水”开始。但是,很快新的“放水”又没有了,市场重新回归沉寂,欠债的越来越多、倒闭的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通胀是体制最大的敌人。如果按照我当时测算的印钞规模,中国在过去两年已经达到10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考虑到通胀因素,达到15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大家也都很清楚,就是津巴布韦。当然,津巴布韦是个小国,即使津巴布韦货币被废弃,也能够继续维持。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大国。如果人民币变成津巴布韦,国家也就解体了。中国体制对于前苏联研究得非常深入,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在短时间内变成前苏联。而前苏联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通胀,当物资生产减少、钞票加速印刷,到91年通胀超过100%,苏联就系统格式化,然后重启。这个我在之前的分析中,也论述过。坐等资金链断裂是“等死”,是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大量印钞放水的结果是严重通胀,是快速死亡的方式,是“找死”。从任何一个角度,体制都会选择“等死”,而不是“找死”。当然,“等死”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民众“投入”,等耗干了民众之后再死亡。所以,民众的积极性越高,体制的延续时间就越长。所以,国家在分析过各种形势后,从2010年开始收缩银根,并且坐视资金链断裂。
从这个角度,“8万亿”的出台非常及时。进入2012年4、5月份,中国经济急剧萎缩,所以国家推出“稳增长”的新版“刺激政策”。说明一下,“促增长”和“稳增长”的概念具有决定性差异。“促增长”是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加速经济增长、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做相关生意,都很容易发财。但是,“稳增长”的意思是,尽可能“稳”住局面,不能让经济下滑“过快”。更明确地说,目前的政策只是通过各种措施,想方设法让企业死的稍微慢一点。当然,如果相关措施不成功,企业该死还是要死掉,时间也不会慢。这也就是目前留给政策的操作空间,能拖一时是一时。或者说,操作空间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只是“提振信心”。还是重复一句经典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国家通过这样的“刺激政策”,给人们以“信心”。然后,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认为国家还要“救市”,经济还要重新“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人本来快要绝望了,准备收手不做。听到这样的“利好”消息后,砸锅卖铁、把自己最后的积蓄都拿出来“再赌一把”。在这样的情况下,铁道部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也变得有可能;中小企业现在亏损严重,老板们也会多坚持一段时间;股市扩张“圈钱”更快、更多,也有更多的民众原因接盘。
因为,只要民众有了“信心”,就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拿出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增长,支持体制的经济运营。所以,虽然“8万亿”从整体规模上,远远不够弥补社会资金链的缺口,但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希望平台”。国家通过搭建这个“希望平台”,让民众拿出钱来在这个“希望平台”上尽力“唱戏”。可以说,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合作,国家和民众个人进行的完美合作。在这个合作中,国家出“信心”,通过各种方式给民众“信心”,以“信心”这个最大的无形资产“参股”;同时,民众则拿出黄金,和国家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国家得到了黄金,民众得到了“信心”,两者相得益彰。从“成功学”的角度,只要有信心,就能够成功;从“阳光心态”的角度,只要有了阳光心态,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世界也变得美好。所以,民众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问题都能解决。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整个美国经济立即陷入停顿,就是因为民众缺乏信心,人们只想着“自保”,只想着减少自己的损失。从这样的角度,美国民众是自私自利的,是不顾国家死活的。与之相对比,中国人民有足够的“信心”,所以大家通过“众志成城”,让经济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
经济又需刺激,百姓如何看待?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作者:闻剑中国发改委审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近日提速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强调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两事相加引发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预测, 中国经济政策重点将由 “调结构”向 “稳增长”转变,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即将登场亮相。
中国政府如果推出继2008年四万亿元人民币之后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 散见在媒体和网络中各路专家学者的分析似乎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长期持负面看法的居多. 那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一旦在政府的否认声还余音绕梁之际悄然实施,中国老百姓如何看待? 在网上自称以”关注中国社会细微进步,拒绝就事论事”的博客何小手表示, 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如果还是以政府为主导, 老百姓的生活将会在物价飞涨中更加艰难:
“之前的一轮经济稳定政策不是也发了很多的批评嘛。而且的确也是,现在看来跟当时的物价上涨是有一定关系的。这种政策恐怕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特别现在物价已经高的情况下,再出台这政策,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可能很艰难。”
中国有经济学者表示,现在中国政府强调经济 “稳增长"的思路基本上与几年前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一样,当时的4万亿投资拖延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使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今天变得更加严峻,更加难以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天的泡沫就是当时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直接后果.
北京中国洞察事务监督网主编光远表示,中国总理温家宝希望稳定经济增长的愿望虽然可能是良好的,但最好的办法是将刺激经济的投资分给老百姓:
“通过稳增长来改进民生,意向是好的。我觉得还应该把钱发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手里有钱,敢花钱市场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你看老百姓做不起铁路,我觉得泡沫又增大了。老百姓买一张北京到天津的长途汽车票价是30元,买一张高铁票是70元,一倍的差别,那你说老百姓是选择坐高铁还是选择做大巴呢?显然是坐大巴。两个人才60元(从北京到天津),要比一个人坐高铁剩十块钱。老百姓都不做高铁了。投入建设的高铁,没人坐啊,老百姓没有享受到实惠。”
博客何小手认为, 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把钱都投入到基础设施中去,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还在持续的调控可能功亏一篑, 出现反弹. 何小手表示,政府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而一味地更改初衷,由 “调结构”转为 “稳增长”, 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让老百姓更难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实惠:
“整个中国经济从改革利益实现来讲,肯定是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更快一些。它的经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政策文化的体现。只有当这种政策文化的体现落到实处,慢慢地感觉,对中国所谓的经济,所谓整个制度的改革才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通过政府用这种老的方式来刺激一下经济增长,可以缓解很多的问题。一旦不符合这快速增长的话,这问题会更严重,问题可能更集中。所以说当局一定要保持快速增长才可以缓解国内民众的焦虑情绪。但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不可持续,在光远看来就是经济运行中的泡沫现象处处可见,中国老百姓体会最深的就是物价之苦:
“中国经济本身在各个领域都是泡沫。物价的上涨,一个豌豆7.50元一斤,昨天落到3.5 元一斤。煤和水电的涨钱,经济结构不调整怎么能成呢!你就是调整了也不见得能达到目标啊。”
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不是来自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围绕中国政府有可能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这个问题, 香港知名经济学家了郎咸平星期二撰文表示,如果指望经济发展上 “大跃进”或 “放卫星”的模式刺激,新一轮经济计划有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日本式的大萧条。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2012大萧条》:最后的泡沫在中国
美国长期趋势预测家──哈利.邓特的新书《2012大萧条》中推断80年一次的严重萧条即将在2012至2014年间来临,并持续至少十年。作者认为:“这一波的萧条将更为巨大,后果也更为严重”。未来两年后,黄金白银不再保值,股票可能下跌50%以上,买房从安全置产变成最沉重的负担,政府债务即将崩盘,退休金黑洞越来越大……
据法新社报导,有书评认为:“邓特对拖垮美国与世界经济的沉重债务,做出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加入人口趋势的独特观点,说明为什么当庞大的婴儿潮世代开始缩衣节食、增加储蓄,美联储的经济振兴方案注定会失败。”
在《2012大萧条》的第八章,剖析了“最后的泡沫在中国”指:“过度的资本投资将造成全球性通货紧缩,与新兴世界的经济衰退。”
作者邓特提,中国大陆因为过度发展工业生产能力、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带起了全球泡沫。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也用原料及能源吹大了中国的泡沫。虽然长期来看,发达国家人口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国泡沫破灭加上二十九到三十年的商品周期告终,仍将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
报导称,在本书当中所提到的人口趋势之外,原因一是在于各个发达国家缩减赤字、减少支出的“紧缩”政策所致。除了已熟知的欧债问题之外,包括美国也在大规模地缩减赤字,而这样的政策将会再进一步地导致全球需求的减缓,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自然产品价格就会开始下跌,进入通货紧缩的循环。
其二是在于供给的过剩。过去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以刺激美国消费者出现了超额消费行为,然而当美国市场出现泡沫破灭的现象,过去为了满足美国消费者所建置的工厂与设备就成为过剩产能。企业为了求生存,无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杀价竞争的现象,产生通货紧缩的循环,进而传导至原物料、航运、金属等各种商品的需求与价格的下滑。
据全球各国人口总数和结构将会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对政府债务和金融实况的分析,本书提出了多项对未来经济情势变化的预测。本书认为通货紧缩乃是未来十年唯一可能,也就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2013到2014年道琼工业指数将跌到3,356点,房价下跌五至六成,美元会相对升值而非贬值。本书也用历史经验证明,泡沫经济带来的上涨最后终要跌回原点甚至更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