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2-6-16 17:39:52

佛陀为什么允许吃肉?(转贴)

释迦牟尼在《楞严经》里允许徒众吃肉(净肉),到了《楞伽经》里又禁止徒众吃肉包括净肉,大慧菩萨提出质疑,释迦牟尼矢口否认并赌咒发誓:我要是曾经让徒众吃过肉,我就是个坏种!我从来没让徒众吃过肉,过去没让,现在没让,将来也不会让,要是有人诬蔑我说我让徒众吃过肉,那这个人99% 是精神病,他会下地狱的(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是非慈心者、修观行者、行头陀者、趣大乘者。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用堕不饶益处)。

对于释迦牟尼在吃肉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后世佛子们给出两种解释:一、现在传世的《楞严经》可能是伪经,至少某些章节被谤佛的家伙做了篡改,在原本的《楞严经》里,佛陀并没说过允许徒众吃肉的话;二、释迦牟尼在《楞严经》里说错了话,大慧菩萨一质疑他就改了嘴,又不好意思承认错误,于是赌咒发誓。但是他忘了他的堂弟兼高徒阿难以多闻第一,老师说过的每个字儿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集经时,无意中出了释迦牟尼的丑。

第一种解释实在难以成立,因为现存的佛经当中,除了《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中明确显示佛陀允许徒众吃肉以外,《四分律》卷42、《十诵律》卷26、《摩诃僧只律》卷32等律部经典也有这样的明确记载,如果《楞严经》是伪经,难道《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也是伪经不成?我看不像。

第二种解释从常理上成立,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自己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肯定也在不断修改,不断变革,不断解构,不断重构,这节课和那节课,这部经和那部经,出现前后矛盾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开始让吃肉,后来又不让,就是众多前后矛盾中的一个。

可是有些道友或同修反对这一种解释,他们认为佛陀成道之后已经做到圆融无碍,不可能出现前后矛盾。为什么开始让吃肉后来又不让吃肉呢?他们说,这叫应机说法。这个我懂,就是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给不同的病开不同的药,问话人不固定,给出的答案也不固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论语》中,学生们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就五花八门,可是这些答案又都是标准答案。

我猜,佛陀允许吃肉的时候,听他讲经的受众以大菩萨和阿罗汉为主;不允许吃肉的时候,听他讲经的受众以凡夫为主。菩萨和阿罗汉已经修行到一定程度,不再取相,他们吃肉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会妨碍修行,也不会制造罪业,在欲行禅,非凡夫之境界;而凡夫连最基本的戒律还没做到,吃肉有肉味儿,喝酒有酒味儿,贪嗔痴俱在,财色名俱存,人相我相寿者相俱有,如果允许吃肉,是会妨碍他们修行的。你瞧,这样就可以替我佛圆谎。其实释迦牟尼也无需我们这些凡夫替他圆谎,我现在更愿意相信,他从来没有说过谎,后人从经里发现的所有矛盾之处,都是他在应机说法。

又想起《论语》中的孔子。孔子前大半辈子晨昏定省如履薄冰,唯恐说话做事有违正道,而等他年过七十时,却变得随心所欲了。为什么他能随心所欲?因为修身已成,礼法驯化了习惯,道义替换了天性,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逾矩。佛门修行恰与儒家类似,初入门者守五戒八戒菩萨戒具足戒,杀盗淫妄酒样样屏蔽,财色名食睡事事不沾,对佛陀和菩萨满怀敬畏和爱戴,一旦修到了丹霞和济公那俩老秃驴的境界,就可以劈佛和喝酒了,因为这时候佛相我相不再有分别,美酒清水不再有分别,劈佛饮酒不但不犯戒,还成了破执和传法的有效手段。

释迦牟尼说过,他死之后,戒即是师,说明戒律非常重要。以过河为喻,罪业是河水,戒律就是水上的船,严守戒律,精进修行,等于乘船过河,身上不会沾罪业,但是到了河对岸之后,船可以扔掉,没必要再扛着船往前走了。像劈佛的丹霞、喝酒的济公,以及佛陀准许吃肉的那帮人,是已经过了河的大菩萨,他们境界已到,正是维摩诘说的:“以邪相入正法”,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鲁智深就不行,他也劈佛,也喝酒,那可不是破执传法,而是造业。释永信老师和释道心老师更不行,因为他俩还没过河,甚至还没上船,正在河里学狗刨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陀为什么允许吃肉?(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