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怀念”知青?
李园客博客在我的认知里,上山下乡和纯洁、浪漫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越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越是能突出人性肮脏的一面,而不是纯洁。
最近有部《知青》的片子火了,虽然我没有看,但是很多人都和我说过。
上上个礼拜,我和我的一个台湾作者以及他的俱乐部成员们在一起聊天,其间就谈到《知青》这部片子。在座的人,除了我一个人是大陆城市生长背景外,其余要么是台湾、香港人,要么是大陆农村人。大家对这一段历史真实的样子都很茫然,认为既然有那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既然有电视电影拍过,那自然是纯洁、浪漫的年代,以至于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向往起来。
然而,在我的认知里,上山下乡(我们那儿叫下放农村)和纯洁、浪漫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可以直接说是这两个词的反面。
我对下放的认知,是从我妈妈和姑姑(爸爸的亲妹妹)那里得到的,她们都被下放过。小时候听完她们的经历后,我得到的结论是:下放使得这一部分城里人恨农村人,又使得他们接触的许多农村人恨城里人,并且还造成了被下放的城里人之间几十年的家庭矛盾。
越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越是能突出人性肮脏的一面,而不是纯洁。我姑姑的例子,是典型的城里人恨农村人。我奶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我姑姑。按照国家政策,我爸是家中独子,可以不必下放,因此姑姑去了农村。手心手背都是肉,家里自然是千般万般的不舍得女儿去吃苦,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运了一车煤和粮食去我姑姑所在的农户,期望姑姑能吃饱不挨冻。结果所有的物资,不论是国家发的还是家里运的,全部被当地农户瓜分。姑姑依旧过着挨饿受冻做苦力的生活。巨大的生活反差让姑姑一下子病倒了,差点丢了命,最后只剩个皮包骨回城,还落下了终身的病根。于是姑姑一辈子都见不得农村人,当时侵吞她财产的农民,若干年后有次恰巧去姑姑那儿找工作,立时就被赶了出去。
其实那些农民未必真的有多坏,那个年代大家都没吃没喝,遇上姑姑这样在当地无亲无故的人,第一念头自然是亏她一个幸福大家。因此,那些鼓吹物资匮乏年代凸显人性纯洁的片子,我总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相反,下放的厄运并不总是只降临到城里人头上,农村人也倒霉。我妈妈被下放农村,就是毛送给农民们的晴天霹雳。相比我姑姑,我妈才是真的娇生惯养,从小到大连手帕都没自己洗过。指望她干农活,那只能是把地里的庄稼当杂草拔掉。于是没两天,村里的人就崩溃了,赶紧求这姑奶奶快别干活,安安生生地坐在家里就好。可我妈闲不住,全把下放当旅游了,游山玩水够了就顺手把农民伯伯家的鸡鸭烤了吃。如果看过《甲方乙方》的朋友,可以想象下那个去葛优二舅家“吃苦”的商人,一到晚上,眼睛就跟黄鼠狼似的泛绿光,不多久,整个村的鸡都没了。我妈曾经很得意地跟我说:“我窗前的土地踩上去比地毯不知道软多少倍,可舒服了,因为下面都是我埋的鸡毛。”结果,不到一年,我妈就被当地评为先进,光荣回城了。
至于被下放的人,家中的矛盾,我不多说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下不下放,对于城里人来说,那是天差地别的命运。我爸爸逃过下放一劫,念了大学,当了厂长,一生没有吃过半分苦。我姑姑则失去了念大学的机会,吃足了苦头。当时的父母,决定谁去农村,谁留城里,心如刀绞。但结果仍然是说你偏向谁、不爱谁,这样的隔阂,几十年也不会淡。我奶奶至今还会落泪和我说,她无用,对不起姑姑,害她命苦。
到底怎样没心没肺的人才会怀念知青下放的时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