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2-10-29 19:45:12

四川高校教师曝职评内幕:公示名单即提醒打点关系

10月15日,四川省宜宾学院人事处在学校办公网上公布了新一轮职称评定的校级评审结果,其中,申报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的共有64人,最终有23人通过校级评审。但在这轮评审结果中,很多学术科研业绩评分在学科组排名靠前,甚至排名第一的教师却发现自己落选了,一些业绩评分远远低于他们的人却在名单当中。

    在这所学校里,申报副高任职资格,需要通过三轮评议,前两轮都在学校完成:首先由学科组评议通过,再报校评审委员会通过,最后,由学校向省教育厅有关学科组推荐评审。

    近日,该校多名教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学校内部职称评定的乱象——学校对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网开一面,甚至专门出台政策为其大开绿灯。

                     教学科研评分高的反而评不上职称

    据介绍,在每年的校级评审之前,宜宾学院都会对申请晋升教师职务的人员进行业绩展示,并对申报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其中,量化的标准主要分科研和教学两部分。

    在科研方面,学校会公布每名参评教师的学术科研业绩评分以作参考。

    根据2011年学校官方文件《宜宾学院学术科研业绩计分办法》,学术科研业绩的计分范围包括论文、著作、科研成果、项目、奖励和专利等。以学术论文为例,在从E到A类不同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分别加1~12分不等,被SCI、EI、CSSCI等收录的文章则加12分,发表在学术刊物增刊或内部刊物上的不计分。

    9月底,学校办公网上就对所有参评人员的学术科研业绩评分进行了公示。奇怪的是,通过校级评审的23人中,有10人业绩评分都在30分以下,6人不足20分,甚至有几个人的得分只有个位数;而未通过校级评审的人中,却有不少业绩计分都在30分以上,甚至还有一些达到50~60分,却落选了。

    而在教学方面,校教职委会听参评老师的一节课并为其打分,若通过80分,方可参选。教学评分不对外或不在校内公布,只在评审会上宣读。然而,记者查阅公示教师的履历却发现,有位教师曾获得多项校内外优质课奖项,发表3篇被EI收录的论文,科研业绩评分60分,却未能通过评审。

    “要是科研不行,我们可以努力;要是教学不行,我们可以改进。但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提高了。”教师何南说。

                        发表在非法刊物上的论文也算分

   在最基本的门槛上,根据宜宾学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宜宾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申报晋升副教授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必须具有7篇及以上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其中有2篇及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该校一名青年教师王声表示,这所二类本科院校将参评的门槛设得很低,教师很容易进入评审,竞争也就异常激烈。“这个标准简直低到离谱,特别是对于理科来说,只用发两篇核心期刊,在省内其他一些高校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通过评审的人当中,有一些甚至在基本条件上都涉嫌造假。在办公网上公布的参评人员公示表中,有两名教师的履历中都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但记者搜索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发表在这些学报的增刊上,并不应该被承认;还有一名教师的文章,竟然是发表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点名的非法刊物上的。

    当记者向负责计分的科技处询问时,对方工作人员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但科研管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与去年的评分方法相比,今年的评分方法又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还未对外公布,比如原本增刊不能加分,现在,“985”大学学报的增刊也算4分。

                     评选完全由投票决定,只看关系到不到位

    为什么业绩评分高的反而评不上?

    “说是参考业绩评分,但实际上,评选完全是由学科组和校级评审委员会投票决定的,赞成票数超过2/3就能通过。你问评选理由,从来不给理由,这也是一大特色。” 何南说,“尤其是在校级评审委员会那一关,投票完全不看你的资质和履历,只看‘关系’到不到位。”

    每年8~9月,宜宾学院都会公布新一届的校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一般有20多人,主要包括校领导、各学院院长和一些重要行政职能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的负责人,其中,校长任主任委员,还有3名副主任委员。

    “公布名单,就是告诉你,该开始‘活动’了。”何南说,不少老师提前一年就开始“活动”,打点关系,请客吃饭,给评委送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宜宾学院中层干部透露,在学科组初评后,会按照该组参评教师的业绩评分和教学评分进行排名,并上交给校评委,在校级评审会上公开念出来。但在他曾经参与的校级评审投票过程中,评委们往往根本不看参评老师的教学和业绩评分,刚开始念参评老师的材料时,评委们都已经把票投好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早已有了人选。”

    记者联系了两名副校长,要求采访参与评审的情况。其中,一名副校长在电话中表示自己在外地出差,不方便交谈;另一位则说,评审会的情况属于学校内部信息,不能对外透露,应由校长办公室等学校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参加过校级评审、但最终落选的教师崔玉山记得,他曾被一名比较熟的二级学院院长劝说去“走走关系”。“这就是游戏规则。”这名院长对他说。

                        混行政圈子,比教学科研更重要

   崔玉山说,在校级评审时,不分文科、理科、工科,全部放在一起投票,有的处长、院长根本不懂别的领域,就只投认识的人。“高校本应该重教学和科研,但我们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不高,跟重点大学有很大差距,因此,行政被放在比教学和科研更高的位置上。”

    王声认为,在这所规模不大的“二本”学校,投票之前的“活动”还不是最重要的,学校内部的关系网更为重要,这使得不少行政人员都顺利地评上了副高职称。

    根据去年公布的校级评审结果,学校通过评审的25名教师中,确定在学校各处室、科室担任行政职务的就有11名,其中不乏一些科长、主任,此外,还有一些是学校中层领导的亲戚。

    学校官方网站上的《宜宾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规定,兼任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和兼任教学工作的党政管理干部(双肩挑干部),申报评聘教师职务,其教学工作量应达到二级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的1/3以上。

    但据不少教师反映,实际上,大多数行政人员基本不从事教学,远远完不成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经常处理行政事务,和领导关系好,所以容易通过评审。

    “他们在行政圈子里混,和很多评委关系都熟了。给熟人根本不用送礼,给不熟的人才需要送礼。”王声说。

    “评上了副教授就是终身的副教授,这些行政人员有了职称以后,就更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做科研,专心仕途了。”另一名教师李美表示,由于职称评定是一劳永逸的,也因而催生了黑幕。

    几名教师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近3年来,由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越来越大,具有参评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也越来越多,竞争才变得格外激烈。前几年,申报副教授的基本都能评上,现在就跟评教授一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每年通过学校评审送到省里的教师名单,却往往少于省里计划给学校的名额。

    李美说,这是因为不少学院的院长为了保自己的“关系户”,常常投弃权票,这使得票数超过2/3的教师数,竟然总是低于学校计划上报的人数,这样,名额就可以顺延到下一年使用,“不便宜外人”,珍贵的名额就这样被浪费了。

    在记者向校长办公室提出采访要求时,对方以不清楚事情为由,拒绝了采访。

    在人事处的公示上还有一句话:有需要反映情况者,请于本周内以实名制书面形式与人事处联系。

    “以前有人反映情况,结果暗地里被整了。”王声说,“现在大家都不敢说话,毕竟还要生活。”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教师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高校教师曝职评内幕:公示名单即提醒打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