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1088L 发表于 2012-11-23 01:20:54

中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图卷(组图)

来源: 大明衣冠论坛

李士达绘,设色绢本。

李士达,号仰槐,一作仰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进士。画人物、山水名世。万历间隐居新郭。尝论画有五美云:‘苍、逸、奇、远、韵。’五恶云:‘嫩、板、刻、生、痴。’人谓其深得画理。

青绿山水,从六朝开始,逐渐发展唐代二李方确立其基本特色,两宋之后形成了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及小青绿山水三类,在元明清三个时期各自发展并相互影响。大青绿山水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温蕴俊秀,后者在明末出现,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为代表。
















Oriental 发表于 2012-12-2 21:47:53

真正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图)


作者: 杨军康
http://img.kanzhongguo.com/dat/media/22/2012/11/30/20121130191449533.png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为千古传颂之名篇,记中桃花源及秦人隐居地也成为人门向往之圣地。桃花源的地理原型在何处也是一争论焦点。

现今名声最大的“桃花源”非湖南常德桃花源莫属,其依据是当地古为武陵郡:西汉初年,汉高祖易秦黔中郡为武陵郡。《桃花源记》中渔人为武陵人,武陵在此可被看做武陵郡。又有人认为武陵当为武陵县,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在晋代名叫武陵县。据此说桃花源又似在竹山。1936年陈寅恪发表《桃花源旁证》一文,据戴延之与虞道元探洛水之源之事认为桃花源在北方弘农洛水上游一代。《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遡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此外另有多处地方景观被当做桃花源的原型此不俱录。

陈说近之而未尽达陶公之意。余以为武陵指华山,桃花林在华山之北,秦人隐居在华山之南,陈说所谓洛水上游。这还得从《桃花源记》本文具体分析。

探寻“桃花源”,首先要弄清武陵二字在文中的含意。这又得从秦人"先世避秦时乱"所避何乱说起。陶公于文中未直言,但已隐于文中。“晋太元中”一语道破天机: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凡21年。太元八年,前秦王符坚以兵百万侵晋。时谢安当政,遣谢玄刘牢之等于淝北大破秦军,是为淝水之战。战后北方重新陷入战乱,“晋太元中”一语与秦人之语互文;是文写作正在另一场秦晋之乱—东晋灭后秦之战后。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其间派戴延之与虞道元沿洛水探路。由此二条可看出《桃花源记》中秦人所避为“秦晋”间战乱,武陵当于此战场相近。余以为武陵为陶公对华山的隐称:盖华山古称西岳,在古代五行文化学说中与五行中的金行、西方、金星相对应,杀戮刑罚等武事为西方所主,故可称华山为武陵。其次说"桃花源":最早的桃林为《山海经》中夸父死后其杖所化的邓林(即桃林),方圆三百里。春秋时称桃林塞,范围包含东至河南灵宝以东、西至华阴以西的广大区域,华山正在范围之内。常德地区等当时并无与夸父有关的传说。在桃渊明之后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此传说收在《水经注河水》中。在常德等地河流中并无夸父逐日传说。

在《搜神后记桃花源记》中太守名刘歆,此也为陶渊明喻意所在。西汉新莽之际有刘歆曾为京兆尹(官阶同太守),华山在其管辖区。渔人名黄道真,其名亦为虞道元之化名。依五德终始学虞舜以土德王,色尚黄故改虞为黄;道之真亦即道之元。虞道元与戴延之欲穷洛水之源而未至。而洛水本出华山南麓。

刘子骥访仙不遇本在衡山(见晋书隐逸传)。衡山为南岳;华山属秦岭,又古称南山。南岳本意就是南方之山。陶渊明在此移花接木,把刘子骥请到了华山。

桃花源诗中“黄绮之商山,其人亦云逝”商山指商洛山,即华山南麓。黄绮即商山四皓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隐居商洛山中,人称商山四皓,又称南山四皓。在《太平御览》,《古今乐录》等古籍中皆称南山四皓。

春秋时秦晋两国交战,一批秦人从华山之北来到华山之南以避乱;太元中符坚符氏秦国(前秦)人来到姚氏秦国(后秦)的华山某峪中捕鱼,穿越华山,进入先民隐居之地。——这就是桃花源记的故事。

《桃花源记》一文将历史上三次或三个时期不同的秦晋两国战争联系在一起。以仙境的太平与人世战乱相对比。表达的是陶渊明反战反名利之争的思想。他向往太平仙境,而在他看来仙境不在世外却在当下。只要战火不起,天下无处不是桃源仙境。始渔人得入仙境在其保无名利的纯朴之心,不复得入在其功利心重。天下战乱多因少数人为争高位欲得高名而陷生民于水火之中,岂不哀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图卷(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