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死亡数十万百姓调查
俺的家乡吉林德惠民间俗语“铁打的德惠,纸糊的长春”流传至今,是说德惠不好打,长春很容易。真的吗?纸糊的长春代价多大?我参观过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上面的文字介绍说,“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是百姓,而是解放军。如果加上无辜饿死的长春十万以上百姓,显然就不是五万了。
是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在战争的胜利面前,百姓的死亡消隐在荣誉的背后,因为百姓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因此死亡哪怕是相当于解放军的三倍五倍,乃至更高,也似乎没有必要可在纪念碑上。因此在长春的长春解放战争以纪念碑上,没有提及一句长春饿死十万以上百姓的事实。
在1942年饿死三四百万人面前,长春饿死几十万人的数字似乎微不足道。但两者显著不同,前者是日本侵略者和中国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人道主义灾难,后者是国共内战酿成的最大的城市和平居民惨剧,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更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大的民众死亡代价,尽管这一数据还有争议。
1948年发生在长春的战争,守城的国军拒绝投降,围城的解放军兵临城下,禁止城内难民出逃。从围城的第3个月开始,弹尽粮绝的长春城中百姓与守军争食,出现了人吃人、卖人肉等惨剧,死尸发涨、爆裂之声不绝,臭不可闻,最终酿成巨大的人道灾难。据长春市政府网站等有关资料介绍:“10多万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杀民养军’的政策下饥饿而死,长眠在长春这块土地上。”
1948年10月15日,《西京日报》报道了长春围城后难民凄惨情形:
(本报沈阳一日航讯)据由长春逃沈者谈:长春正如浪花冲击之孤岛,坚持屹立。自五月二十四日残共与蒙古,朝鲜,联合武力在长春周围加强围攻,机场失守,飞机不能降落,市内米价遂告上升。民众只有找野草,瓜花,豆秧,树皮来充饥,一边卖去箱底,换取米粮,豆饼,酒糟一类的东西配合吞食。糟糠豆粕,树皮之类,原非人食,食之不仅有碍营养,且患消化器病,以致普遍性眼疾与胃肠炎,广泛发生,身体日渐瘦弱,蓬发污面,终至相继倒毙僻巷颓垣,陋室沟壑之间。长春人正在如此扮演着空前未有的惨剧中的主角。
朝阳区东朝阳路九居民委员会主任李素娥老人说∶
每天都有饿死的人。死在家里的不知道,路边越来越多。我在南关永安桥头卖大米,身后咕呼一声,一个老头就倒那儿了。灌口米汤就能活过来。有收尸队,一路捡,往车上扔,说“喂狗”。狗吃人,人吃狗,那狗才肥呢。
在人人自危的岁月里,用个大饼子就能换个大姑娘当媳妇。
《文史资料选辑》介绍,很多的妇女和女学生为了生存,被迫在城里给官兵们作临时太太或是妓女,只是为求有一口饭吃,在城里有一堆空地里建有许多的简易的帐篷,士兵们只要拿着一个馒头,便可随便在里面寻欢,但是这样还是饿死了许多的人。有士兵晚上摸进去,摸到一个感觉是个女的,于是在那女人手上放个馍就作那事,结果到了第二天一看,那女人早不知是死了不知多久了。
国军司令郑洞国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七月以来,市内已有饿殍出现,许多老百姓因粮食吃光或被军队搜光,只得靠吃树叶、草根度日,结果因身体极度虚弱而病死、饿死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就死去了,尸首也无人安葬,后来街市上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剧……大约在八月间,蒋介石在庐山上发来电令,让我将长春城内居民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守军压力。于是我下令开放南向沈阳、东向永吉两条路口,放老百姓出市区。但老百姓到解放军阵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致使大批拖家带口的市民麇集在南郊和东郊两军阵地之间的空隙地带,一时出不去,欲退又回不来,加上一些土匪趁机抢劫,弄得百姓惨状百出,终日苦号之声不绝,以后在这些地方饿死、病死的人无法计数……长春本是个美丽的城市,此时却满目疮痍,尸横遍地,成了一座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长达5个月的围城,数十万无辜平民被活活饿死,甚至被吃掉。作家张正隆在《雪白血红》一书称长春围城饿死了15万人;国军将领段克文则认为实际死亡人数达到65万。
1988年10月18日,在长春解放40周年之际,长春解放纪念碑正式竣工落成。碑文:“向为解放长春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为解放长春、建设长春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无辜死难的百姓还没有被明确提及。
有人说,怎么不把围困长春饿死那么多人拍成电影呀?按照我党以及中宣部、电影局的政策,不是因为和日本侵略有关,1942年饿死三百万人的苦难注定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很难重见天日。否则,你怎么看不见关于解放长春饿死数十万百姓被拍成电影,怎么看不见大跃进三年间饿死数千万中国人拍成电影。想拍也白拍,拍完之后不给你通过,投资商的的钱都打水漂了,剧情中男女主角爱情戏白过了一把瘾。幸亏借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东风,冯小刚、刘震云等若干人等能够如鱼得水,票房再创新高。
来源:财新博客 作者:王锦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