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愈2014 发表于 2014-3-28 22:05:11

飞机失联之后记(二)


  3月27日,澳大利亚海上搜救协调中心通报,基于对马航MH370航班的路径分析,搜寻失联飞机的海域调整为南纬31度20分、东经96度附近,与之前澳方划定海域向东北偏移约1000海里。实际上,新的搜索区域正是法国卫星发现失联飞机疑似物体的地点。

  这个新的搜索海域与较早前中国“高分一号”卫星发现失联飞机疑似漂浮物的位置相去甚远,远到相距近2000公里。

  同日,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向马来西亚方面通报称,泰国卫星图像显示,在距离目前南印度洋搜索区200公里处发现300个漂浮物,大小从2米到15米不等。

  同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内阁卫星情报中心通过对日本侦察卫星在26日上午9点至下午3点期间的图像解析,在澳大利亚西南海域发现了可能是失联飞机残骸的物体,漂浮物共有约10个,最大的长约8米,宽约4米。

  虽然目前尚无日本卫星信息来源的具体报道,但本人推断,这些日本卫星中不仅有可见光成像卫星,也应有雷达成像卫星。尽管失联飞机上并无日本乘客,但搜寻失联飞机正是日本展示空间实力的绝佳时机。

  同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看望马航失联客机中国乘客家属时表示,“迄今为止,国家动用了21颗卫星......进行搜救”,我们的目的就是全力搜救失联同胞,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同日,在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表示,“中国军队还调动10余颗军用卫星,对印度洋相关海域进行密切监测”。不得不指出,发言人使用了一个极不专业的词汇,监测针对的是已知位置的目标,发现未知目标只能用搜寻、寻找、探测、侦察、观测等词汇。

  当有记者问到,这次中国军方投入了10余颗军用卫星参与搜寻马航失联客机,不知道军用卫星是否为此进行了特别变轨,若变轨会缩短卫星在轨寿命,是否属实?发言人回答称,不仅仅是卫星,中方动用的军舰和飞机都存在损耗问题,但所有这些损耗在154个中国同胞活生生的生命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在对记者的敬业态度钦佩之余,对记者的专业素质也必须有所质疑。这是一个带有误导性的提问,极易诱导出错误的答案。结果的确如此,但事实也果真如此吗?

  变轨是某些卫星具备的改变自身飞行轨道的能力。一旦卫星的飞行轨迹发生变化,卫星对地球表面的覆盖特性就会随之改变。之所以对卫星提出变轨需求,是因为在一些特别情况下,会要求卫星在短时间内,对地球上某个指定的区域进行观测、探测或监测。卫星变轨必然消耗推进剂,或影响卫星后续任务的执行,或削弱卫星保持轨道高度的能力,最终都可能缩短卫星的使用寿命。

  正如在前文中反复提到的,成像卫星存在观测范围与分辨率的相互制约关系。扩大卫星图像的成像范围,图像分辨率就不会很高,从中很难发现疑似目标。提高卫星图像的分辨率,又会缩小图像的观测范围,必然降低发现疑似目标的几率。

  无论是在南中国海,还是在南印度洋,搜寻失联飞机都是在大海捞针,利用飞机舰船如此,应用卫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飞机失联的位置信息,卫星就不可能决定变轨的方向,卫星的变轨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已经掌握了飞机失联的具体地点,卫星搜寻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总之,中国“高分一号”卫星并不适合搜寻失联飞机,更没有能力在气象和海况环境恶劣的海域搜寻失联飞机,本人对“高分一号”卫星图像的真实性表示强烈质疑。

  3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消息,利用“快舟一号”卫星对马航失联客机疑似海域组织开展了多次卫星成像工作。“快舟一号”卫星于3月22日成功获取南印度洋疑似失事海域的影像产品27景,经初步判读,未发现可疑残骸。截至3月21日,为搜寻马航失联客机,“快舟一号”卫星已获取疑似目标区域99景数据,数据量54.21GB,成像覆盖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

  本人推算,“快舟一号”星载可见光相机采用1024×1024的CCD面阵,像元量化位数4比特,每幅图像的数据量为0.5GB。一幅“快舟一号”卫星图像覆盖的地表面积约为34公里×34公里,图像分辨率约为33米。可见,这是一颗性能极其低劣的光学成像卫星,在搜寻失联飞机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

  这则没有发现任何消息的消息,唯一表明的是,”快舟一号“卫星是一颗唯恐被人遗忘的卫星。

  比较而言,在搜寻失联飞机过程中,具有电扫描功能的雷达卫星或可发挥一定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参与搜寻失联飞机的其它卫星至今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机失联之后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