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STON 发表于 2013-2-2 06:36:16

只会取笑农民的赵本山退出春晚是利好

肖鹰博客

“赵本山退出春晚”,无疑是2013年春晚前夕最值得关注的话题。“赵本山退出春晚”,无疑是2013年春晚前夕最值得关注的话题。其实,据赵本山本人日前在媒体公开的消息,他先后为今年春晚准备的两个小品都没有被导演组通过,因此,媒体宣称“赵本山退出春晚”是不确切的,准确讲,是“春晚退掉了赵本山”。而最新消息是,赵本山又宣布彻底退出小品舞台。

截至2011年春晚,从1990年第一次参加,除1994年外,赵本山总计上了21年央视春晚,这不仅使赵本山成为央视春晚不可或缺的“本山大叔”,而且赋予赵本山独享的“小品免检,直通春晚”、“想带哪个徒弟上就带哪个徒弟上”的“特权”。

赵本山在春晚表演小品21年,前期产生了一些特色鲜明、颇受观众欢迎的佳作。但是,后期随着“小品王赵本山”在春晚舞台地位的提升、强化,其作品质量和格调却下滑乃至明显低俗化。赵本山本人以代表农民、表现农民自居,但是,其后期作品的“特色”,却是以低俗内容取笑农民的方式取悦观众的。在他和他的徒弟表演的小品人物身上,观众不仅看不到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农民的新面貌,而且也看不到中国农民除了愚昧、卑微、委琐之外,还有别的品质和趣味。

赵本山的小品表演,源自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二人转的“基本功夫”是“唱说扮舞”四项,其中,“唱腔”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由扮演“旦角”的演员主要承担;“说口”,即插科打诨,是辅助“唱腔”表演的,由扮演“丑角”的演员承担。就二人转表演而言,赵本山擅长“说口”,他的春晚小品就是将二人转的“说口”融入小品表演中形成特色的。

通观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可以看到,它们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缺陷:

第一,“小品”作为艺术类型,是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等早期央视春晚演员将艺术院校训练学生的“片断表演”类型化的产物。早期春晚小品的表演手法、风格本是多样化的,充分反映了表演艺术的手法、风格的丰富性。但是,我们看到,“赵本山小品”把小品表演艺术几乎完全压缩为以对白误会抖包袱来推进表演、产生“笑果”的“说口”。也即,“赵本山小品”是小品表演艺术的萎缩和单线条化。

第二,在春晚表演以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小品的21年里,赵本山的“农民意识”并没有在时代演进中展开视野,而是严重萎缩和僵化,在2009-2011年的三届春晚中,赵本山及其徒弟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尽管“与时俱进”地添加了“农民上央视”、“农民上大学”等佐料,但真正用以“取悦”观众的,仍然是生活在愚昧贫贱状态且甘于这种状态的农民的“可笑”。

显然,在“春晚小品王赵本山”的心目中,“中国农民”是亘古不变的“笑料”。

第三,传统二人传的“说口”,以“荤口”为多,涉及性内容,格调较为低下,属于“儿童不宜”。在上述三个赵本山小品中,一些“灰色荤口”通过拥有数亿电视观众的央视春晚舞台,展示给了全球华人观众。

“央视春晚”,是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最重大的年度电视联欢晚会,它举办近30届来,不仅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年度艺术面貌的最重要窗口,也是对全国文艺表演、艺术品位最具影响力的平台。近20年来,央视春晚剧组,从总导演到专业导演,已更新换代数轮,但是,为什么会形成“流水的导演铁打的赵本山”现象?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初在春晚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小品艺术最终被压缩、定型为视野狭窄、演技单一、格调不高的“赵本山小品”?为什么13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的一个国家的国家级电视台的春晚舞台,就只能有一个“小品王”,而且这个“小品王”必须就是赵本山?

无论从央视春晚剧组的运行体制还是央视春晚的国家文化职能来看,“赵本山春晚现象”都值得反思。

多年以来,每到春晚来临之际,导演都会向公众宣称“春晚越来越不好办”。春晚为什么不好办?个中原因许多,需要专门而且认真地探究、反思。但是,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近20年来,历届春晚导演都躲在“小品王赵本山”这棵大树下办春晚,以为“抓住赵本山,春晚就办好一半”,正是这种集中表现为“春晚就靠赵本山”的“春晚啃老族”心态,是春晚越来越不好办、越来越办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

央视春晚节目,有极严格复杂的审查程序,但“赵本山小品”却享有“免检直通春晚”的特权。今年春晚导演组敢于打破“本山特权”,不仅动真格审查赵本山小品,而且作了“不予通过”的判决,拔出了多年来谁也不敢动的“春晚最牛钉子户”,这对于打破央视关门办春晚的格局、扭转央视春晚低俗化的趋势,实在是一个可喜的讯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会取笑农民的赵本山退出春晚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