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風俗百圖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0.jpg一 宋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範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 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甯,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捲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 《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所詠的是『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火藥的發明,本是為和平生活用的,後來用於戰爭,乃是人類的不幸;用於侵略戰爭,更是人類的大不幸。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jpg
二 宋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jpg
三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 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3.jpg
四 唐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裏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4.jpg
五 晉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 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 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註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 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5.jpg
六 宋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6.jpg
七 明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7.jpg
八 唐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 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8.jpg
九 宋 蠶蔔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楊萬裏有《上元夜裏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蠶蔔,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裏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雲雲。既說是裏俗,可知是楊萬裏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9.jpg
十 明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游,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5.jpg
十一 清 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 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雲:『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7.jpg
十二 清 請紫姑神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劉向《異苑》載:『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雲:『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後來成為傳說: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陸游曾有詩譏之:『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竈婢,棄筆臥牆隅。幾席亦已徹,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8.jpg
十三 元 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9.jpg
十四 清 走百病摸門釘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紀古》捲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闢人,名闢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0.jpg
十五 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穀園記》雲:『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1.jpg
十六 宋 春社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蔔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宋梅堯臣有《春社》詩雲:『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嘩。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2.jpg
十七 宋 鬥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3.jpg
十八 宋 迎富
古人採蓮攜鼓游,今朝雜花插滿頭。相隨郊外遊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採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甯北郭迎富》詩雲:『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裏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16.jpg
十九 周(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
《詩 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jihuei,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註》說:『鄭 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jihuei ,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jihuei 。』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2835/25.jpg
二十 晉 流觴賦詩
修禊文會聚溪頭,羽觴載酒麴水流。酣飲賦詩聯佳句,留得美名在士儔。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證明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去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東晉時,王羲之曾於上巳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修禊之會,並作有《蘭亭敘》。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0.jpg
二十一 北朝 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詩句,可見當時踏青之風。宋代在清明時踏青,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描述清明踏青春遊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廣義》說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jpg
二十二 唐 內宴冷餐
御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唐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禦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幹粥、醴酪、冬淩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 會。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jpg
二十三 宋 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一路春光滿眼新。道旁關撲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3.jpg
二十四 明 鬥百草
百花爭豔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閑將鬥草過時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4.jpg
二十五 唐 祭掃
寒食祭掃塚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黃泉不知生人淚 ;暮雨蕭蕭惆悵歸。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按:傳說介子推於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塚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一事。《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5.jpg
二十六 唐 走馬射箭
垂楊金堤翠幕連,健兒走馬射堂前。國家尚武多才俊,方顯幹城諸英賢。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6.jpg
二十七 五代 蕩秋千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裏蕩秋千。身輕裙薄淩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荊 楚歲時記》載:『正月……又 為打球、秋千之戲。』注:《古今藝術圖》雲:『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詞》:『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足重系衣,複畏斜風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 璫鬥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雲:『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復有半仙之戲矣。』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7.jpg
二十八 清 賣柳條
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嬌。
《齊 民要術》:『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夢粱錄》:『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 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後來婦女也將柳條戴在頭上,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 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陽,賜 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8.jpg
二十九 唐 浴佛節
佛光普照遍長安,吃齋誦經建寺庵。居士男女多佈施;為求來生結善緣。
相傳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於此日施捨。此風迄宋明依然。《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于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9.jpg
三十 宋 掛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荊 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 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處《風土記》謂:『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采系臂,謂為長命縷。』宋人餘靖《端午日即事》詩:『江上何人吊屈平,但聞風俗彩舟輕。空齋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 所謂五兵:弓、矛、戟、劍、戈;代表戰亂,系朱絲避之。後剪采為小虎,粘艾葉戴之鎮邪惡。《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5.jpg
三十一 宋 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采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民 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 骨,經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詞之七》:『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斜簪茉莉作幡勝,鬢影過處 繞香風。』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6.jpg
三十二 遼 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樂園東南柳色青。分朋賽射柔條斷,贏得神箭譽滿營。
《遼 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 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禮志》載:射者以尊卑為序。柳枝有削白處,如在白處射斷,且騎馬接在手上者為冠軍;只斷不能接者為 次;其餘皆負。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7.jpg
三十三 明 飲菖蒲酒
采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雲:『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雲:『采得靈根傍藕塘,只因佳節屆端陽。金刀細切傳纖手,玉 輕浮送異香。廚薦鰣魚冰作鱠,盤供角黍蔗為漿。同時節物充筵會,縱飲何妨入醉鄉。』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8.jpg
三十四 清 掛鍾馗
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仗君辟邪殲群醜,免得鬼魅擾人間。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鍾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么麼枝,免使人間鬼畫符。』即描寫在端午時供鍾馗事。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19.jpg
三十五 金 曬書翻經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卷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清潘弈雋有《六月六日曬書詩》。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0.jpg
三十六 唐 蛛絲乞巧
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也寫過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1.jpg
三十七 宋 穿針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鉤。年年閨閣乞織女,男兒何曾求牽牛
周 處《風土記》雲:『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唐詩人祖詠《七夕乞巧》詩雲:『閨 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 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2.jpg
三十八 宋 供摩侯羅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夢粱錄》載:『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 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宋許棐『泥孩兒》詩雲:『牧瀆一塊泥,裝塑恣華侈。雙罩紅紗廚,嬌立花瓶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願如爾。』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3.jpg
三十九 清 丟巧針
佳節女兒約諸鄰,迭將水碗丟巧針。日光照得龍梭影,繡出鴛鴦如意君。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蔔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清代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61288/24.jpg
四十 清 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清 代臺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臺灣竹枝詞·七 夕》詩雲:『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臺灣竹枝詞·拜文昌》詩雲:『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裏拜文昌。 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0.jpg
四十一 元 盂蘭盆道場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七 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 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僧寺亦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盂蘭盆』為梵語音譯,意為『解倒懸』。通常在道場還設有孤棚, 離地六尺,廣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捨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擺列其上,並插有『普醴陰光』、『甘露門開』等小旗。在放焰口儀式完畢,群眾競搶祭品,謂之『搶孤』。得到之小旗,被視為出海之護身符。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jpg
四十二 明 放湖燈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清蔣有尨《西湖竹枝詞·放湖燈》詩。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 燈有別。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jpg
四十三 清 荷葉燈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
《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查慎行 《京師中原詞》:『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價賣,不數中原洗手花。』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3.jpg
四十四 清 雞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雞冠花,一時風靡滿京華。只緣物稀價騰貴,移種四郊入農家。
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一日。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4.jpg
四十五 遼 屠狗狩獵
選屠白狗埋帳溝,牽鷹出獵起鳴騶。忽見禦帽簪紅葉,方知今日是立秋。
《遼 史·禮 志》:『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張樂,大宴,名壓節序,上簪紅葉於帽。』立秋日,漢人也有簪葉之風,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5.jpg
四十六 唐 拜新月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歎無情。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台,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看來,拜新月應是年輕婦女的事。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6.jpg
四十七 宋 秋社
社鼓敲時聚庭槐,神盤分肉巧安排。今番喜慶豐年景,醉倒翁媼笑顏開。
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穀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陸遊有《秋社》詩雲:『雨餘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書固忌作閑終日,酒為治聾醉一杯。記取鏡湖無限景,蘋花零落蓼花開。』《社肉》詩雲:『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饑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描寫了秋社的熱鬧場面和老人的心情。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7.jpg
四十八 宋 錢塘弄潮
八月錢塘江口開,萬人鼓噪岸邊排。弄潮健兒顯身手,風頭浪尖逞矯材。
《夢粱錄》:『觀潮,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自後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詩》雲:『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颭颭白旗輕。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可見市民對弄潮兒像接待英雄一樣歡迎他們。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8.jpg
四十九 清 供兔兒爺
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
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清詩人張朝墉《燕 京歲時雜詠》雲:『蟾宮桂殿淨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製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9.jpg
五十 清 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夜涼未嫌羅衫薄,路遠只恨繡裙長。
以前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複,這就不僅動體力,還須動智力。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雲:『中秋共把鬥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連袂同遊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5.jpg
五十一 晉 飲菊花酒
九月采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農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賞菊飲酒而來的。南朝檀道鸞《續晉陽秋》載:某年重陽,陶淵明在家中東籬下彈琴賞菊時,忽然想要飲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擔前來送酒,於是立即暢飲,並寫下名詩《九日閒居》。晉代幹寶《搜神記》中還記載釀造菊花酒的方法。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6.jpg
五十二 唐 登樂游原
樂游原上遊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據說戴其莖、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禦》詩:『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7.jpg
五十三 宋 冬舂
一年辛苦到臘中,舂米碓杵運成風。篩簸分藏三日畢,除夕香滿飯盎馨。
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詩雲:『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耀日雪生光。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8.jpg
五十四 宋 饋歲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蘇軾有《饋歲》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19.jpg
五十五 清 賣春聯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據 《宋史·蜀 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于桃符,而多貼於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於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並真正成為『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中說:『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連 上學兒童也來賣春聯了。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0.jpg
五十六 清 喝豆粥
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信士****熬粥夜,念佛聲聲結善緣。
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二月初八日,請寺僧送七寶五味於門徒飲,謂之臘八粥。《揚州風土小記》載:臘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數十黃衣,沿門托缽而乞米,名曰『乞臘八米』。清代的臘八粥製作更為精美,如《燕京歲時 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天津民俗,臘月初八日,作佛會,亦舍豆。善男信女先於夜間撚豆做粥。每撚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粥熟,則施臘八粥于行人。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1.jpg
五十七 宋 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 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認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 之。晉葛洪《抱樸子·微 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灶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 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後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灶。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風習,故祭灶僅限男子。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2.jpg
五十八 清 吃灶糖
歲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寶皆麥糖。粘口何需多如此,買顆先令小兒嘗。
在祭灶時,用飴糖塗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灶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後,街市便有賣用麥糖製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厲鶚有《膠牙餳》詩:『節物關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粘。』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3.jpg
五十九 清 跳灶王
年關催人諸事忙,乞兒結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門前舞,賞錢好言稟玉皇。
《清嘉錄》載:『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清詩人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跳灶神》雲:『又是殘冬急景催,街頭財馬店齊開。灶神人媚將人媚,畢竟錢從囊底來。』人們要『跳灶王』主要是討好灶神,保佑來年賜福。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9505/24.jpg
六十 宋 燒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范成大《燒火盆》詩雲:『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乾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豔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0.jpg 六十一 宋 照田
臘月廿五天正寒,長竿燃炬照南田。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來年多稻蠶。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雲:『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複東,此占最吉餘難同;不惟桑賤穀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姜夔詩《自石湖歸苕溪》雲:『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jpg
六十二 唐 驅儺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塗面赤雙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寫了儀式的場面;孟郊的《弦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顧笑聲沖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描寫了儺的形狀和人們驅儺的歡樂情緒。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jpg
六十三 唐 鏡聽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灶前點香燈。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
《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勺于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蔔者之兆。』又《琅環記》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灶,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鏡聽詞》雲:『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聖。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嚓嚓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3.jpg
六十四 宋 兒童賣癡呆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媼買癡呆。
南宋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4.jpg
六十五 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但求萬事如吾願,定放汝向彭澤歸。
《録 異記》雲:有商人區明(《搜神記》作歐陽明) 者, 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 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願,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後至正旦,如願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願 (以頭鑽) 走入糞中,漸沒失所。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細繩系偶人,投糞掃中,雲令如願,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荊楚歲時記》雲:元日『又以錢貫系杖腳,回 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詞》雲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5.jpg
六十六 明 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雲:上古有神荼郁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明代《萬曆嘉興府志》:『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6.jpg
六十七 清 壓歲錢
鐘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開笑顏。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遍賜壓歲錢。
《燕京歲時記》:『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征。』一說:『壓歲錢』本為『壓祟錢』,貽小兒免受祟之害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7.jpg
六十八 清 索羅杆
昔日烏鴉救汗王,索羅杆頂供鬥糧。如今丹階少人跡,坤甯宮前月昏黃。
滿族人家中皆立『索羅杆』,又稱『神杆、得勝杆、祖宗杆、媽媽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長一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杆頂之處,套一錫鬥。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因 此得以逃生,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據考『立杆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後,才附會種種傳 說。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8.jpg
六十九 唐 新婦不跪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 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 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宴席設在對面一大棚之內,長案陳列美食,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雲:『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后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9.jpg
七十 清 展示嫁妝
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杠房。雙抬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
北 京婚禮之前,展示嫁妝。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雙人抬箱籠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數十抬,以顯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妝,則雇用一人扛之,因低頭承扛箱瓶、鏡 奩等物,北京方言稱為『窩脖兒』。袁枚《嫁妝詞》雲:『東家嫁女兒,珠翠盈千箱;道路多側目,門閣生輝光。……西家嫁女兒,荊苕與布裙;奴婢嗤其陋,戚裏 嫌其貧。』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5.jpg
七十一 宋 抓周歲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並硯籌。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 」。至來歲生日,謂之「周」,羅列盤盞于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 升鬥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歲」,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7.jpg
七十二 唐 折柳
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
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唐王之渙《送別》雲:『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韓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間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最初因 相思而詠柳,後來送別時折柳以示相思。王翰《涼州詞之二》:『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折楊柳〉者,乃胡笳與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楊柳,當與離人相思有關。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8.jpg
七十三 唐 步障
國殷民富誇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淒涼。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裏;石祟作錦步障五十裏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動步障,以橫梁展障,梁中間接一豎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9.jpg
七十四 元 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裏有歇馬亭,六十裏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裏。』宋雍熙二年,允許私書附遞。蘇軾就有『亂山橫翠嶂,落日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僧。』的詩句,可能蘇軾托郵吏 (驛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稱『急足』或『急腳』。如《夷堅甲志》:『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拜於庭,稱鄭官人有書。』到元代,設有『站』, 郵遞的覆蓋面加大,速度也更為提高。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0.jpg
七十五 宋 茶販
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閑鬥茶。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雲:『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遺風》:『杭州有茶司一行,最為便當:每擔一副,有錫壺兩張,其杯箸、調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無不足用。』《夢粱錄》:『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有帶三朵花點茶婆 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遊玩人們看了,無不哂笑。』橋道坊巷,『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後,方有提瓶賣茶。冬閒,擔架子賣茶、饊子,蔥茶始過。公私營幹,深夜方歸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16.jpg
七十六 金 貨郎擔
鞀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 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 多:『並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 貨類;『又有挑擔抬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並於小街後巷叫賣。』一 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2.jpg
七十七 明 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3.jpg
七十八 清 拉車賣酒
蒸出佳釀入酒海,驅車趕到圍場來。曲香何懼鯨飲量,醉倒獵手臥虎台。
用 車載酒在街市賣,唐代已有之。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種車就是運酒或賣酒的車。宋代挑酒桶賣 酒,見於《水滸傳》中。清代燒鍋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貯存;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塗以豬血,一般為酒¨;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為酒海。以車載酒海售酒,多 在人數眾多場所,如廟會、圍場等處。承德離宮藏有清代『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所繪之《圍場風俗圖》,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4.jpg
七十九 唐 騎驢打球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製成,內部挖空,外面塗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彩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 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如《逸史》載: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 逐鷹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騎驢擊球,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後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8575/25.jpg
八十 唐 相撲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 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 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將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可見唐代相撲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 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撲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盃、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撲 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撲,要早於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撲)。北宋還有『小兒相撲、喬相撲』。更有早於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 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撲始於日本之說,並 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撲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0.jpg 八十一 宋 蹴鞠
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何歎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 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 去病傳》注:『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 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 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於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jpg
八十二 宋 捶丸
城間小兒喜捶丸,一棒橫擊落青氈。縱令相隔雲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
《朴 通事諺解》中有關於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也有皮球的 記載) 其 場地『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盛球棒的器具,稱為『提攬』,筐上有圓圈,用手提攜。在宋代繪畫有小兒《蕉陰捶丸圖》;成人亦有捶丸活動,《續夷堅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為友招,擊丸於園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擊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爾夫球之祖源。而《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沒有高爾夫球起源記載,只說最早1457年 (明代)蘇格蘭禁止高爾夫球。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jpg
八十三 明 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台。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 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隊 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明王譽昌《崇禎宮詞》:『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婷婷。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明代畫家杜堇繪有『仕女蹴鞠圖』,畫中三位婦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錢福有《蹴鞠》詩:『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煞長安美少年。』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3.jpg
八十四 明 放紙鳶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畫裏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遊遍綠楊天。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清代詩人描寫放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簷瓦放風箏。』『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北京稱風箏為『鷂子』;縛竹笛於風箏背上,因風播響,稱為『鷂鞭』。據說初春的風,由下往上刮,過清明風則不穩;故易吹落。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4.jpg
八十五 清 打陀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陀 羅,又作陀螺,《通俗編》:『陀羅者,木制,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於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北方正月,天氣正寒,兒童多 在冰上打陀羅,俗稱『冰嘎』。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折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閑處打陀羅。』此指在平地打陀羅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5.jpg
八十六 漢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6.jpg
八十七 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7.jpg
八十八 漢 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陽畫像石中有長袖舞 女在五個杯上舞蹈之狀;滎陽出土漢代陶樓所繪人物中,亦有長袖舞女在五個覆杯上舞蹈的形象。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 平。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8.jpg
八十九 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 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 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李端《胡騰兒》詩:『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國;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 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9.jpg
九十 宋 瓦子內說書
閑聽瓦內講評書,粉怪傳奇勝翻讀。打諢煙花皆悅眾,全憑利口譽京都。
《夢 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且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樸刀杆棒發發蹤參之事,有譚談 子……等;談論古今,如水之流。談經者,謂演說佛書。又有說諢經者,……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所謂『四家數』 即對曲藝說話的分類:小說、講史、談經、諢話。銀字兒指演出前先吹銀字管樂而得名。煙粉指煙花、愛情故事;靈怪指神鬼故事;說諢經指滑稽說唱。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5.jpg
九十一 宋 傀儡戲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載歌載舞賴提舉;博得歡笑落夕暉。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于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僕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6.jpg
九十二 金 酒樓唱曲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樓趕座唱清音。不入勾欄打野呵,瞽女彈詞說陶真。
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路歧人指歌唱賣藝者。《武林舊事》雲: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即露天賣藝,或稱『打野火』。《堯山堂外紀》載: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謂之『陶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7.jpg
九十三 清 高蹺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文武兩班分醜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較早組成的內容,系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醜、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醜鼓時遷,俊鼓楊雄,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娘,醜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後加入青蛇、白蛇、許仙、醜婆、傻兒等,乃進入二十世紀之事,早已失卻歌頌梁山英雄之傳統矣。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8.jpg
九十四 清 子弟書
太平歌詞子弟書,開篇妙語似連珠。單弦牌曲八角鼓,風送時調滿京都。
清 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採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 以鞭擊鐙,邊行邊唱天下太平 ,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 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李鏞在顧琳《書詞緒論》序中說:『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 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天咫偶聞》:『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軔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子弟書在文人參與下,提高其藝術含金量,創作許多曲目。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採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19.jpg
九十五 清 太平鼓
太平年間太平鼓,邊打邊唱邊起舞。宛轉九腔十八調,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漢族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一是源於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詞》:『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0.jpg
九十六 清 盲人走街賣藝
命運乖舛苦盲人,學得數術養自身。風吹雨淋街巷走,難免饑寒守清貧。
《堯山堂外紀》載: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謂之『陶真』。舊社會盲人,一般只有兩種職業:曲藝或算命。曲藝包括時調小曲、著名唱段、長篇評彈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細批流年等。兼業曲藝者攜帶三弦;專業算命者,敲小鑼,鑼名『報君知』;或吹橫笛或打竹板。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1.jpg
97.九十七 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刺 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劄青、點青、膚劄、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劄白居易詩。段成式嘗與荊客 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劄處,至「不是花中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黃夾纈窠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窠,文絕細。凡 劄三十餘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唐代刺青的技術水準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召工劄胸腹為山池亭院,草木鳥獸,無不具悉,細若設色。』《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繡,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2.jpg
九十八 晉 鬥雞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鬥 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 家……相 隨行鬥雞走狗。』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鬥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鬥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宮詞》:『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3.jpg
九十九 明 猴戲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斗爬竿踏車輪。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裏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迄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後,敲鑼引人駐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 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餘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
http://b.blog.xuite.net/b/4/2/1/13474008/blog_769554/txt/69257466/24.jpg
一百 清 鬥蟋蟀
底事清閒愛小蟲,重價得來藏玉城。交惡皆因爭異性,不惜搏鬥逞英雄。
《燕京歲時記》:『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佳者數十金一對。』每一罐內須置一小扇面 形過籠,作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早年間鬥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棹,鬥之前,要先比較蟋蟀 的個頭大小,同一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才放入一盆決鬥。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鬥盆,彼此尋覓『情敵』,相遇後即互相廝殺,戰勝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輸贏亦有賭注,一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主要在求一樂。
古代風俗百圖傳完 經典!謝謝分享,樓主辛苦了:) 值得收藏的好帖, Post by puresoul
經典!謝謝分享,樓主辛苦了:)
真的花很多時間整理的
:big_smi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