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a88 发表于 2013-5-7 22:33:13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图)

作者: 贯明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受“忠孝节义”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薰陶,涌现出了许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之士。古代有田横五百壮士舍生取义,近代有国军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宁死不屈。即使是无名的市井小民,一旦他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就足以名传千古,光照后人。历史上任何一个壮烈殉节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历朝历代的忠臣义士都曾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面对威胁利诱而宁死不降,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宁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而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这一名句语出《北齐 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 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 姓高氏。”

据史书记载,西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蚀,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

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元景皓因最终不肯改姓而被杀,这一故事表现了忠贞之士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化,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 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活,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有两个事例最为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一是田横与五百壮士,另一个是江阴士民大战清军八十一日,维持了大明最后的尊严。

“田横五百士”出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因齐国的灭亡而屈膝,率五百人仍困守在山东海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封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

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流下了眼泪,他说:“田横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都是大贤啊!” 随后派了二千兵卒,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刎在墓里。

刘邦闻之大惊,十分感慨,并由此认定田横的门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的死讯,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司马迁感慨的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油画《田横与五百士》

江阴士民在明王朝已经覆灭、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十几万精锐清军的围攻,困守孤城八十一天,致使清军阵亡七万五千人。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余者无论男女老幼坦然“以先死为幸,竟无一人降者”,全城六万余人仅五十三人藏于庙内生还。

当投降满清的南明故将刘良佐,妄图劝降死守江阴孤城的南明守将阎应元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每读此话,不觉痛及肝肠、泪流满面。

古人都崇尚“舍生而取义”为人生的至理。古代思想家孟子就曾说过:“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是啊,死亡固然让人感到恐惧,但是丧节叛变更使人感到可耻,也十分令人所不齿。一个永恒的主题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不屈的气节。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历史上从未有人否定过这个结论。

《宋史》中谈及文天祥、陆秀夫,没有将其描述成顽抗到底的愚顽之辈,而是充满了崇敬之意;《明史》中的史可法和袁崇焕也得到了应有的评价与褒扬。相反,像秦桧那样卖国求荣、变节投敌的汉奸、叛徒历经千百年还在遭受后人唾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