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究竟是谁?(图)
(网络图片)
提起“药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药王究指何人,典故出于何处,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药王是神农,传说他尝百草,“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医之称”(《辞海》1939年版)。
又云:“药王”是佛书“药王菩萨”的略称(如《法华经》:“药王汝当知”)或“药师如来”(《维摩经》:“此有佛号药王”)。也有说“药王”是章善俊者。按《列仙传》:“章善俊,唐武后朝(684~710年),京兆(今陕西长安)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谓而药王。“类似上述传说或佛书等记载,姑且不论,笔者认为即便有关医学及其他文献之考证也颇多失真之处。
有些医籍认为,药王即韦讯。《中国医学大辞典》:“药王,韦讯道之别名。”笔者认为:韦讯道乃韦讯道人之误,应该姓韦名讯,道号慈藏。唐代京兆人,武后时(690年)为侍御医,累迁至光绿卿。常带黑犬随行,施药济人。玄宗重之,擢官不接受,世人敬之,仰为药王(《旧唐书》及《古今医统》等书有所记载)。
但是因为古书原无标点,后人错误断句为“韦讯道”,号慈藏。如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以及若干辞书、通俗读物等以讹传讹,沿用至今。又根据任应秋《通俗中国医学历史话》称:唐开元二十五年(西元737年),印度的名医韦讯道来中国长安行医,声望很好,皇帝亦曾请他进宫看病,并封他为“药王”,这可能是外国医生来中国较早的一个。任应秋氏此说,恐别有所本。
亦有人将“韦讯”、“韦汜”、“韦泛”、“韦沈”与“韦讯”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前面四个名字实为另一个医家,即张仲景的弟子、《小儿颅囟经》作者。“讯”“汜”“泛”音义皆近,有的资料互用,而《册府元龟》、《医学入门》、《历代名医蒙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术名流列传》与《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均作沈或沉,乃讯、汜、泛之错字,均与“韦讯”无关。
还有人说药王是扁鹊。清代高士奇《扈从日录》曰:“沧州城在(东)北有药王庄(亦称药王祖业庄),为扁鹊古里,药王庙专祀扁鹊(并有葬衣物坟)”。这种说法,包括扁鹊究竟是何许人也颇多争论。
更有人认为,药王是孙思邈。但查阅古今各家涉及孙思邈和他《千金方》的有关文章,只有称其“真人”,并未见谈到“药王”二字者。又明代所建“三皇殿”或“神医庙”,亦未称他为药王(见丹波元简《医剩》)。因此有人对“真人”是否“药王”发生怀疑。笔者认为,古代文献虽无这方面的记载,但有些文物古迹倒可以佐证孙思邈既被称为真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药王。
根据诗史书的记载和今人的考证,孙思邈为隋唐间(约西元581~682)华原(故城在陕西省耀县)人。城东十五里的孙家源,正是他的故里,至今保存许多古迹。人们为了纪念他,建有“祠堂”,解放后经政府修缮。祠堂只塑有他与父母三人的塑像,祠堂前有其祖坟。耀县城东三里有座山原名“五台”,是他当时隐居之处,后改称“药王山”。
此山风景幽美,古迹较多。此山上建有药王庙,庙里有“拜真台”,传说唐朝皇帝因其对医疗贡献很大,官之不受而还山(《旧唐书•孙思邈传》亦记有: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等记载),为此封他为“真人”。庙里有他隐居的“太玄洞”(真人洞),洞内有孙思邈的塑像。山洞旁亭子内树有八座石碑,名“千金方宝要碑”,乃宋表(1124)刻立,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之药方。在药王山的南山,还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刻的一块石碑,详记了“真人”平生事蹟。可见文献上记载的“真人”,也即人们心目中的“药王”。
来源: 百拇医药中国医药报
页:
[1]